债权人行使撤销权,必须以自己的名义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的不当处分财产的行为。撤销权是一种具有诉讼意义的权利,不可以通过私力救济的方式实现,而必须通过公力救济即诉讼的方式实现。撤销权是一种实体权利,而非诉讼权利。要求以诉讼的方式行使撤销权的原因在于,债权人的撤销权对第三人的利益具有重大影响,因此需要法院审查撤销权的主体是否适当,要件是否齐备,以避免滥用撤销权,保障债务人和第三人的权益,真正实现撤销权制度的立法目的。
根据《合同法》第74条第2款的规定,撤销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务人不当处分财产的行为超出债权保全必要的部分,不应发生撤销权的效力。然而,有学者认为,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目的在于保全所有的债权,因此其行使范围不应限于保权行使撤销权的一般债权人享有的债权,而应限于保全全体一般债权人的全部债权。
如果债务人实施的是单方行为即放弃到期债权,则应以债务人为被告;如果债务人与第三人共同实施无偿转让财产或低价转让财产的行为,则仍应以债务人为被告,但可以将第三人(受益人或受让人)作为诉讼中的第三人。如果债权人只以债务人为被告提起撤销权之诉,未将受益人或受让人列为第三人,法院可以追加受益人或受让人为诉讼中的第三人。
根据《合同法》第75条的规定:“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该条规定的1年、5年,都是除斥期间,而非诉讼时效。不适用时效的中止、中断、延长的规定。其中的1年是短期除斥期间,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计算;5年是最长除斥期间,自债务人导致其责任财产不当减少的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
借条的债务转移及其法律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相关规定,债务转移需经过债权人同意,新债务人有权主张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且需承担与主债务有关的从债务,但不包括原债务人个人专属的债务。确保遵守相关法律规定是债务转移合法有效的关键。
甲、乙、丙三方之间的债务转移协议。丙方将其对乙方的债务转移给甲方,包括未履行的全部债务。协议详细说明了转移金额、支付方式及时间,并包含陈述、保证和承诺。协议经三方签字并加盖公章后生效,且一式三份,各方各执一份。
双重除斥期间的相关内容。两个除斥期间均为有效,其中第二个除斥期间是最长的。债权人行使撤销权时受到双重除斥期间的限制。除斥期间是法律规定的民事权利有效存续的期间,与诉讼时效不同,其不会中断、中止或延长,且所消灭的是实体权利。
债务的履约方式,包括现金或实物支付、债权转让、债权互易等。同时,还涉及对股东出资责任的追究、申请债务人破产、追缴被抽逃的资产、代债务人行使到期债权和行使撤销权等方法。文章指出,债务人的恶意规避行为往往难以察觉,私法实行自治,司法机关不会过多干预,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