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部门特别是信用社在贷前审查方面存在不严的问题。他们在放贷之前没有仔细审查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盲目地放出大额贷款,导致大量贷款逾期无法收回,从而引发纠纷。同时,一些银行和信用社违反金融法规,采用“以贷还贷”的方式延长无法偿还贷款的借款人的还款期限,导致负债越来越重,难以摆脱。其次,金融机构在贷后监督方面不力,对借款人的贷款用途和使用情况缺乏有效监督。一些借款人将贷款挪作他用,有的用于非法活动如赌博等,导致许多贷款无法收回。还有一些借款人在借款后离开原地到外地经商或打工,金融部门对此情况毫无所知。
许多银行和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在发放贷款时对保证人的实际代偿能力和担保能力没有严格审查,只要有人担保,一般都会批准贷款,导致借款人无力还贷时,保证人也无法履行代偿义务。
一是只顾自身利益,缺乏法律意识。一些借款人并非无力还款,而是只顾自身利益,不履行合同,信誉低下。合同到期后,虽然有偿还能力,却拖欠不还,想方设法逃避还款责任,导致“贷款容易还款难”的局面。二是一些企业和部门单位频繁更换法定代表人,许多新的法定代表人不承认旧的债务,导致金融部门无法收回贷款,只能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三是生产经营亏损,确实无力偿还贷款。
绝大部分涉及借款合同纠纷的案件都涉及担保人,并且通常有多个担保人。根据《担保法》的规定,作为连带担保的保证人应在担保期限内承担还款义务。然而,由于缺乏法律知识,许多担保人认为担保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手续,也不理解一般担保和连带担保的区别。其中很多担保人还声称:“钱不是我花的,为什么要我还钱?”
规避收支性融资风险的方法。首先,通过优化资本结构,降低总体债务风险,自动调整债务结构以适应资产利润率的变化。其次,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效益和盈利能力,降低收支风险。最后,当企业面临严重经营亏损时,可以与债权人协商实施债务重组,以减少融资风险和债权人
贷款诈骗行为包括贷款后潜逃、挥霍贷款导致无法偿还、使用贷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导致无法偿还、将贷款用于高风险经济活动导致无法偿还、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改变贷款用途导致无法偿还等情况。贷款纠纷是指银行或金融机构与贷款人在签订和履行借款合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纠纷。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强制义务人履行所承担的义务。而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
借款合同出现违约的,合同有约定的按合同约定支付违约金,但约定的违约金不得过高,没有约定的按实际造成的损失赔偿。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