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担保法》的规定,保证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然而,一些国家机关、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是不允许担任保证人的。这是因为这些单位依靠财政拨款进行经费支出,其资产并不属于单位自身,因此这些担保人的担保行为实际上是无效的。
根据《担保法》的规定,担保人必须具备代为清偿债务的能力。具备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才可以作为保证人。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所谓的保证人实际上并不具备代为清偿债务的能力。例如,某借款单位是建筑造价事务所,但其法人却是某国家行政机关的负责人。此外,还存在一些担保人在多个银行之间进行担保、相互担保或连环担保的情况。当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时,银行将追究担保人的保证责任和连带责任。由于这些不合规的情况,银行的债权往往无法得到保证人的履行,从而给银行带来信贷风险。
银行在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担保合同存在缺陷。其中一种表现是担保合同规定必须由担保人的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并加盖公章,但有些合同只有签字或只有盖章。另一种表现是在贷款到期未归还时,银行不重视对担保人的催收,催收通知单上往往只有借款人的签字和盖章,而没有担保人的签章。此外,有些担保合同的期限短于贷款合同的期限等。
在抵押贷款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是借款人的抵押物未经相关部门登记抵押。由于各种原因,银行往往默认这种情况,导致抵押贷款实际上“有名无实”。此外,抵押物可能没有经过有关部门的评估,导致担保物超值抵押的情况时有发生。
共同保证的效力问题。共同保证在保证人与债权人间的效力适用单一保证的规定,根据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有所不同。对于共同保证在共同保证人间的效力,各国立法不同,共同保证人可能负连带债务、享有分别利益或负单纯保证责任。共同保证在保证人与主债务人间的效力
先诉抗辩权在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中的适用范围。先诉抗辩权仅适用于一般保证,不适用于连带保证。同时,本文列举了三种情形下保证人一般不享有先诉抗辩权,包括债务人住所变更导致履行债务困难、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以及保证人书面放弃先诉抗辩权。
未经保证人同意转让债权的情况。若担保人未同意债务转让,无需承担保证责任;若债权方提出申请,担保人需在原保证范围内承担责任,除非另有规定。债务人主动提出转让需担保人书面同意。担保人和债权方若达成协议禁止转让,未经同意擅自转让,担保人无需对受让人承担保证
保证人的保证期间以及疫情期间房贷延期的问题。保证人的保证期间由当事人双方约定,如未约定则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疫情期间,房贷延期时间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可以申请延期,并支付可能的逾期利息。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的人群在信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