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享有诉权,都有权以自己的名义作为原告提起诉讼。保证人作为一种民事主体,也享有诉权。保证人的诉权是一项程序性权利,与胜诉权是不同的。胜诉权是一种实体性权利,是经过人民法院诉讼程序确认的实际享有的民事权益。因此,保证人在没有承担保证责任之前不能直接起诉债务人。
保证人与债务人之间存在利害关系,保证人在承担了保证责任后才会行使追偿权,向债务人提起诉讼。然而,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债务人有履行能力而债权人不主张权利时,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并未免除。一旦债权人向保证人主张权利,保证人即可能承担保证责任。如果此时债务人已无财产可供履行,保证人的合法权益必将受到侵害。因此,在债务人有履行能力而债权人不主张权利时,保证人有权直接起诉债务人。
在保证债权纠纷中,通常涉及三方当事人即债权人、债务人和保证人。在实务中,应将债权人列为第三人。如果保证人没有列债权人为第三人,人民法院应当依职权追加债权人作为第三人。在具体处理时,如果查明债权债务关系依法成立,应判决债务人向第三人债权人履行义务。如果债权人在诉讼中明确表示放弃债权,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主合同关系消灭,保证人与债权人之间的保证合同关系也消灭。此时,保证人可以申请撤回起诉,或者人民法院判决驳回原告保证人的诉讼请求,以终结诉讼。
不论保证人以何种方式履行债务,只要保证人承担了保证责任,就可享有追偿权。不论保证人是履行了全部还是部分债务,都可以向债务人追偿。
保证人的履行使主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债务消灭,而并非指债权债务消灭。只有在保证人的履行使债务人免责的情况下,保证人才享有向债务人追偿的权利。如果债务人因自己的清偿行为而免责,即使保证人履行了保证债务,保证人也不享有追偿权。在这种情况下,保证人只能依据不当得利的规定请求债权人返还。
如果保证人在承担保证责任时有过错,保证人将丧失求偿权。例如,保证人在债权人请求其承担保证责任时,未行使主债务人的抗辩权,导致承担了不应承担的责任,保证人将在此范围内丧失向主债务人追偿的权利。另外,保证人在为清偿或其他免责行为后,应及时通知主债务人,以免造成主债务人的重复履行。如果保证人在履行保证债务后未通知主债务人,导致主债务人善意地再次履行,保证人也将丧失追偿权。
保证人的定义、责任范围及其在法律中的地位。保证人可以为各种形式的债务提供担保,其责任范围与主债务人相当。多个保证人共同承担全部债务责任,但债权人的请求需遵循法律规定。保证人的债务从属于主债务,其追偿权有条件限制。预先行使追偿权需满足特定条件,如债务人
共同保证的效力问题。共同保证在保证人与债权人间的效力适用单一保证的规定,根据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有所不同。对于共同保证在共同保证人间的效力,各国立法不同,共同保证人可能负连带债务、享有分别利益或负单纯保证责任。共同保证在保证人与主债务人间的效力
先诉抗辩权在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中的适用范围。先诉抗辩权仅适用于一般保证,不适用于连带保证。同时,本文列举了三种情形下保证人一般不享有先诉抗辩权,包括债务人住所变更导致履行债务困难、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以及保证人书面放弃先诉抗辩权。
未经保证人同意转让债权的情况。若担保人未同意债务转让,无需承担保证责任;若债权方提出申请,担保人需在原保证范围内承担责任,除非另有规定。债务人主动提出转让需担保人书面同意。担保人和债权方若达成协议禁止转让,未经同意擅自转让,担保人无需对受让人承担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