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是一种以人的信用和财产为主要担保方式的合同,要求保证人在债务人无法履行债务时代为履行或承担责任。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十四条规定,若保证人不具备完全的代偿能力,却要求免除保证责任,法院将不予支持。因此,保证人必须具备代偿债务的能力。然而,法律并未明确规定代偿能力的具体考查标准,债权人很难确定保证人是否真正具备代偿能力,只能凭借保证人提供的资料进行主观判断。此外,保证合同的借款期限和保证期间往往较长,保证人在签订合同时可能具备代偿能力,但经过几年后可能已经失去代偿能力。因此,《担保法》中关于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规定实际上只是起到警示债权人的作用,并无实际操作的功用。
保证人是指与债权人约定,为主合同债务提供担保的一方当事人,保证合同是由债权人和保证人订立的,保证人的保证义务对象是债权人。保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给债权人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从而更充分地保障债权人的权益。保证是一种以人的信誉和财产为担保方式,相对来说,风险较大。
然而,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应作出区别对待。保证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要求行为人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保证是一种单方的、义务性的合同,代债务人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行为。若公民没有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又如何为债务人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呢?因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绝对不能担任保证人,因为法律不承认他们在识别和判断能力上的能力。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作为保证人与他人订立保证合同的情况,可以按照《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效力待定合同规定处理,即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保证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有效。这是因为“行为能力限制制度在保护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静态安全的同时维护了交易安全,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则”。根据《担保法》,要求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才能担任保证人。
根据相关规定,国家机关一般不得担任保证人,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公益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以公益为目的的组织也不得担任保证人。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一般不得担任保证人。但如果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获得法人书面授权,可以在授权范围内提供保证。
保证人的定义、责任范围及其在法律中的地位。保证人可以为各种形式的债务提供担保,其责任范围与主债务人相当。多个保证人共同承担全部债务责任,但债权人的请求需遵循法律规定。保证人的债务从属于主债务,其追偿权有条件限制。预先行使追偿权需满足特定条件,如债务人
共同保证的效力问题。共同保证在保证人与债权人间的效力适用单一保证的规定,根据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有所不同。对于共同保证在共同保证人间的效力,各国立法不同,共同保证人可能负连带债务、享有分别利益或负单纯保证责任。共同保证在保证人与主债务人间的效力
先诉抗辩权在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中的适用范围。先诉抗辩权仅适用于一般保证,不适用于连带保证。同时,本文列举了三种情形下保证人一般不享有先诉抗辩权,包括债务人住所变更导致履行债务困难、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以及保证人书面放弃先诉抗辩权。
未经保证人同意转让债权的情况。若担保人未同意债务转让,无需承担保证责任;若债权方提出申请,担保人需在原保证范围内承担责任,除非另有规定。债务人主动提出转让需担保人书面同意。担保人和债权方若达成协议禁止转让,未经同意擅自转让,担保人无需对受让人承担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