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权利分立与制衡的思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处于相互平等的地位,相互协调、相互约束,共同构建了一个国家的整体权利体系。行政诉讼的目的在于监督和约束行政权,防止行政权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侵害。行政诉讼中的审查制度是确保这种监督与约束的有效制度。随着行政国家时代的来临,国家行政权的扩张趋势明显,人民对权力扩大的行政机关抱有戒心和不信任感。在这种条件下,运用司法权利对行政权下作出的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则成为制约与监督不断扩张的行政权的必要。
法制观念的首要原则是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并受到法律的监督与约束。法院作为独立行使司法权的机关,应利用法律对行政权进行监督与约束。法治观念体现在行政诉讼制度的设计上,主要表现为横向监督与纵向监督。横向监督规定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而纵向监督则决定了审查的强度。因此,一个国家对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与审查强度往往反映了该国家的法治水平。
司法救济原则要求法院作为司法权力的行使机关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免受行政机关的侵害。司法最后救济意味着行政机关做出的行政裁量不具有当然上的最终效力,当事人可以以行政机关侵害其合法权益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对该行政自由裁量行为进行审查,以实现诉讼目的。
保证人的定义、责任范围及其在法律中的地位。保证人可以为各种形式的债务提供担保,其责任范围与主债务人相当。多个保证人共同承担全部债务责任,但债权人的请求需遵循法律规定。保证人的债务从属于主债务,其追偿权有条件限制。预先行使追偿权需满足特定条件,如债务人
共同保证的效力问题。共同保证在保证人与债权人间的效力适用单一保证的规定,根据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有所不同。对于共同保证在共同保证人间的效力,各国立法不同,共同保证人可能负连带债务、享有分别利益或负单纯保证责任。共同保证在保证人与主债务人间的效力
先诉抗辩权在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中的适用范围。先诉抗辩权仅适用于一般保证,不适用于连带保证。同时,本文列举了三种情形下保证人一般不享有先诉抗辩权,包括债务人住所变更导致履行债务困难、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以及保证人书面放弃先诉抗辩权。
未经保证人同意转让债权的情况。若担保人未同意债务转让,无需承担保证责任;若债权方提出申请,担保人需在原保证范围内承担责任,除非另有规定。债务人主动提出转让需担保人书面同意。担保人和债权方若达成协议禁止转让,未经同意擅自转让,担保人无需对受让人承担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