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权利分立与制衡的思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处于相互平等的地位,相互协调、相互约束,共同构建了一个国家的整体权利体系。行政诉讼的目的在于监督和约束行政权,防止行政权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侵害。行政诉讼中的审查制度是确保这种监督与约束的有效制度。随着行政国家时代的来临,国家行政权的扩张趋势明显,人民对权力扩大的行政机关抱有戒心和不信任感。在这种条件下,运用司法权利对行政权下作出的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则成为制约与监督不断扩张的行政权的必要。
法制观念的首要原则是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并受到法律的监督与约束。法院作为独立行使司法权的机关,应利用法律对行政权进行监督与约束。法治观念体现在行政诉讼制度的设计上,主要表现为横向监督与纵向监督。横向监督规定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而纵向监督则决定了审查的强度。因此,一个国家对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与审查强度往往反映了该国家的法治水平。
司法救济原则要求法院作为司法权力的行使机关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免受行政机关的侵害。司法最后救济意味着行政机关做出的行政裁量不具有当然上的最终效力,当事人可以以行政机关侵害其合法权益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对该行政自由裁量行为进行审查,以实现诉讼目的。
中国担保法关于债务人与担保人责任分割的问题。担保人的保证责任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在一般保证下,保证人在特定条件下可拒绝承担债务;而在连带保证下,债权人可要求保证人独自承担债务。债务人与担保人的具体责任分割取决于担保合同中的约定。
申诉的法律意义及其在房屋权属登记中的应用。市房管局在办理房屋权属登记时需遵守法律,履行审查职责。案例分析中,董某隐瞒一审判决内容与耿某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导致市房管局错误办理产权转移登记。房产证是法律凭证,当事人可通过行政诉讼撤销违法颁发的房产证,保护
我国担保法中保证责任的分类与一般保证与连带责任担保的关系,指出连带责任担保是普遍适用的形式。在一般保证中,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其行使的时间和条件依据担保法的规定。先诉抗辩权的性质是暂时拒绝履行债务,延缓保证责任的承担,而非免除责任。
行政处罚的法律救济途径中的行政复议程序。当事人可在知道处罚决定之日起6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包括书面和口头方式。行政复议机关收到申请后需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受理。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会停止执行,但特定情况下可停止。审理准备包括送达复议书副本、被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