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意见》),对于债权人因保证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如果债权人向保证人和被保证人一并主张权利,人民法院应当将保证人和被保证人列为共同被告(第53条第1句)。然而,该规定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批评,认为没有区分一般保证与连带责任保证,在诉讼程序上将一般保证合同之诉与主合同之诉列为共同诉讼,侵害了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因此,一般保证中保证人不能与债务人在诉讼中作为共同诉讼人,只有在连带责任保证中,保证人与债务人才是共同诉讼人。
然而,如果债权人针对主债务人与一般保证人提起诉讼,仅基于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而不将其列为共同被告,对于诉讼效率也没有益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解释》第125条规定,一般保证的债权人向债务人和保证人一并提起诉讼时,人民法院可以而非必须将债务人和保证人列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然而,法院应当在判决书中明确规定,在对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后仍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通过在判决中明确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既能够保证诉讼效率,又能防止对一般保证人造成损害,这样的规定更为合理。
根据《民事诉讼法意见》第53条第2句规定,债权人仅起诉保证人时,除非保证合同明确约定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人民法院应当通知被保证人作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这一规定的理由在于,尽管从理论上说,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且保证责任存在保证期间的要求,因此在债权人仅起诉保证人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权。然而,这样做将增加债权人的诉讼成本,而且债权人对保证人的权利可能因保证期间的届满而丧失。因此,人民法院通过追加主债务人即被保证人作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根据《民事诉讼法意见》第53条第3句规定,债权人仅起诉被保证人时,可以只将被保证人列为被告。由于一般保证合同之诉与主合同之诉并非必要的共同诉讼,因此债权人只选择起诉被保证人,并不会影响日后对保证人的诉讼请求,所以这两种情况可以分别处理。
共同保证的效力问题。共同保证在保证人与债权人间的效力适用单一保证的规定,根据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有所不同。对于共同保证在共同保证人间的效力,各国立法不同,共同保证人可能负连带债务、享有分别利益或负单纯保证责任。共同保证在保证人与主债务人间的效力
先诉抗辩权在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中的适用范围。先诉抗辩权仅适用于一般保证,不适用于连带保证。同时,本文列举了三种情形下保证人一般不享有先诉抗辩权,包括债务人住所变更导致履行债务困难、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以及保证人书面放弃先诉抗辩权。
未经保证人同意转让债权的情况。若担保人未同意债务转让,无需承担保证责任;若债权方提出申请,担保人需在原保证范围内承担责任,除非另有规定。债务人主动提出转让需担保人书面同意。担保人和债权方若达成协议禁止转让,未经同意擅自转让,担保人无需对受让人承担保证
保证人的保证期间以及疫情期间房贷延期的问题。保证人的保证期间由当事人双方约定,如未约定则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疫情期间,房贷延期时间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可以申请延期,并支付可能的逾期利息。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的人群在信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