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司法解释》第十四条规定,不具备完全代偿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自然人,在签订保证合同后,不能以自己没有代偿能力为由要求免除保证责任。因此,保证人不具备代偿能力并不会导致保证合同的无效,保证人仍然需要承担保证责任。
法律中并没有具体规定对保证人的代偿能力进行考察的操作标准。在实践中,人们很难确定保证人是否真正具备代偿能力,只能依靠所获得的保证人资料来做出主观判断。此外,保证合同的借款期限及保证期间往往较长,经过几年时间后,保证人可能已经没有代偿能力。
根据《担保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作为保证人的可以是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其他组织包括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联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以及经民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社会团体和乡镇、街道、村办企业。
对于作为保证人的公民,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根据其民事行为能力的不同,可以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中,并没有规定作为保证人的公民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因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可以为他人提供担保。
保证是一种单方的、义务性的合同,要求行为人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如果公民没有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就无法为债务人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因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绝对不能担任保证人,因为法律不承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识别和判断能力。
效力待定合同在善意取得情况下能否对抗第三人的问题。法律规定,相对人可催告法定代理人或代理人在一个月内追认合同效力。善意相对人在合同被追认前享有撤销权。同时,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包括转让人无权处分、受让人有民事行为能力、客体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受让人主观上
中国担保法关于债务人与担保人责任分割的问题。担保人的保证责任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在一般保证下,保证人在特定条件下可拒绝承担债务;而在连带保证下,债权人可要求保证人独自承担债务。债务人与担保人的具体责任分割取决于担保合同中的约定。
我国担保法中保证责任的分类与一般保证与连带责任担保的关系,指出连带责任担保是普遍适用的形式。在一般保证中,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其行使的时间和条件依据担保法的规定。先诉抗辩权的性质是暂时拒绝履行债务,延缓保证责任的承担,而非免除责任。
票据保证人的连带责任。票据保证人的责任在于与债务人对持票人承担连带责任,范围包括票据金额、利息和费用等。与一般保证中的补充责任不同,票据保证中保证人的责任是连带责任,无需先向被保证人请求履行债务,可直接向保证人请求付款。此责任旨在增强票据的信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