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同第二种意见,以下是主要理由:
李大依法享有该房屋的居住权,并受法律保护。李大购买了该房屋并在2000年6月20日入住,尽管房屋所有权后来变更为李-小名下,但李大并没有其他合法住房。根据李大与李-小的父子关系和赡养义务,李大不具备被腾房的条件。此外,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赡养人有责任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强迫老年人迁居条件低劣的房屋。赡养人不得侵占老年人自有或承租的住房,也不得擅自改变产权关系或租赁关系。这一法律精神明确规定了子女保障老年人住房和不得擅自改变产权关系的责任。
居住权是法律规定特定人享有或房屋所有人为特定身份关系的自然人而设立的权利。设立居住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特定主体(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困难,具有扶危解困的救助性质,因此具有人身专属性。此外,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中确定了“买卖不破租赁”的原则,明确了房屋所有权的转让不改变房屋的使用状态。居住权与本案中的老年人居住权利基本相同,都是对所有权的限制。根据法理和类推原则,居住权作为人身属性的权利应优先于物权,因此可以认定本案中的居住权可以对抗所有权。
保护老年人住房是国际公认的人权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老龄化”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的影响下,大多数老年人需要由子女养老送终。在本案中,李-小让李大继续居住在房屋中是其尽赡养义务的一种方式,也能让李大更好地度过晚年。如果认可刘某有权要求李大腾房,李大将面临无房可住或居住条件恶化的境况,势必引起家庭矛盾和赡养纠纷,老人的晚年生活将在家庭矛盾中度过,这显然与我国法律保障人权的精神不符,也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尽管房屋所有权已经变更为李-小名下,但李大的居住权不会因此而改变。
房屋居住权的法律界定,包括居住权的性质和内容,以及房屋产权的取得方式。居住权是人役权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用于保障居住人的晚年生活,具有无偿性和专属性。房屋产权可以通过购买、建设、受赠和抵押等方式取得,在取得过程中需注意各类合法手续和权益保护。
中国离婚后住房问题的法律解释。根据婚姻法规定,当一方离婚后生活困难时,另一方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包括住房。对于没有住处的一方,可以通过提供房屋的居住权或所有权来帮助。但居住权是有限期的物质帮助,并非永久。以刘某与周某的离婚案例说明了这一点。
离婚协议中房屋归孩子时,前妻作为监护人是否有权居住的问题。依据我国《民法总则》规定,前妻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在履行监护职责时应遵循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享有居住权,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因此,在房屋归孩子所有的情况下,前妻有权居住。
公房承租人死亡后承租权的变动与继承问题。共同居住人在公房承租人去世后需协商决定房屋承租权归属,并向公房产权人申请更名。公有住房不可继承,公民仅拥有居住权,无处分权。涉及争议时,共同居住人可诉诸法律维护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