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国际公法 > 国际争端解决机制 > 国际争端非强制解决方法 >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书面形式的新发展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书面形式的新发展

时间:2024-04-18 浏览:2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62170

国际商事仲裁中的书面形式要求

在国际商事仲裁中,各国普遍要求仲裁协议必须以书面形式存在。根据《纽约公约》的规定,书面协议指的是当事人签署的合同中包含的仲裁条款或仲裁协议,或者在互换函电中明确载明的仲裁条款或仲裁协议。当时,《纽约公约》所称的“函电”仅包括信件、电报和电传。

《示范法》对书面形式的新突破

《示范法》第7条第2款在仲裁协议的“书面”要求方面相较于《纽约公约》有了新的突破。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书面的仲裁协议包括了通过能够提供协议记录的其他电讯手段订立的仲裁协议。

第二,双方提交仲裁文件和不对仲裁管辖提出异议的行为可以作为认定双方之间存在书面的仲裁协议的依据。

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工作组的讨论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工作组第32届会议讨论了“书面形式”的仲裁协议和电子商务的问题。工作组普遍认为,为了促进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并允许当事人自行商定在电子商务领域中使用仲裁手段,应将《纽约公约》第2条第2款解释为包括《电子商务示范法》第2条所定义的电子通讯手段。

因此,在符合公约所确立的支持仲裁的精神的前提下,国际上对“书面形式”进行了扩大的理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存在双方当事人签署的书面协议

例如,合同是通过某一经纪人缔结的,经纪人发出了包含双方已同意内容的合同文本,其中包括了仲裁条款,但当事人双方并没有直接的书面联系。又如,载有仲裁条款的合同是在一方提议的合同案文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另一方并未以书面形式明示接受,但在后来的通信、发票或信用证上提及了该合同。再如,在口头协议中提到一系列书面条款,这些书面条款是标准形式的,其中包含仲裁协议。按照传统的理解,“书面”通常意味着签字。然而,现在的国际仲裁实践已不要求仲裁协议必须经各方当事人签署,一些国家的立法也明确规定了这一点。

2. 通过推定认定仲裁协议的成立

例如,根据《纽约公约》,仲裁协议可以通过当事人之间的互换通讯方式达成。互换通讯通常意味着一方要约,另一方承诺。换句话说,默示接受仲裁协议是不可行的。然而,最近的司法和仲裁实践表明,一方发出了包含仲裁条款的要约,而另一方未作答复但履行了合同,将被视为接受了仲裁协议。又如,相同的当事双方在交易过程中订立了一系列的合同,以往的合同中包含有效的仲裁协议,但所涉合同并没有签字的书面凭证,或者没有就该合同进行书面意见的交换。根据《示范法》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规定,在诉讼或仲裁程序中,对案件的实体问题进行讨论可以弥补仲裁协议形式上的任何缺陷。此外,一些国家规定,在诉讼或仲裁程序的文件交换中,一方声称存在仲裁协议,而另一方在回复中没有提出异议,即可认定仲裁协议已成立。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七章涉外民事关系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在涉外民事关系方面的规定。文章明确了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纠纷仲裁的适用规则,包括涉外仲裁委员会的设立、聘任外籍仲裁员、证据保全程序、仲裁庭的笔录和证据要点、撤销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情形,以及涉外仲裁裁决在外国的承认和执行等内容

  • 仲裁裁决撤销程序的法律背景及评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生效后实施的仲裁裁决撤销程序及其法律背景。该程序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当事人权益并借鉴了国际先进做法,但同时也出现了监督程序缺陷及过度强调法院监督等问题。立法者在制定仲裁法时忽视了国情差异及法院自身监督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出

  • 仲裁裁决的申请条件

    关于涉外仲裁裁决的申请条件。首先,当事人申请仲裁裁决需满足双边条约或国际公约的相互承认和执行的条件。其次,仲裁程序必须是正当的且符合规定的仲裁法或选定规则。此外,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还需满足已经生效和具有执行内容的要求。最后,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文件是

  •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普遍承认

    当事人依法订立的仲裁协议,受各国法律的保护,除法院认为该协议无效、失效、或不能执行外,法院应强制执行当事人间业已订立的仲裁协议。《纽约公约》确立的倾向于执行仲裁协议的观念,算得上是仲裁协议方面的最大发展。1985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的《示范法》第8条

  • 仲裁委员会
  • 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撤销理由及其发展趋势
  • 国际商事管辖权异议概述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