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仲裁协议的当事人没有缔约能力,或者仲裁协议因其他原因无效。
2. 被执行人没有收到仲裁的有关通知或因其他原因不能陈述其主张。
3. 仲裁裁决超出仲裁协议的范围。
4. 仲裁庭的组成或仲裁程序与当事人的协议或仲裁地的法律相抵触。
5. 裁决尚未产生约束力,或裁决被裁决地所在国或裁决所依据法律之国家停止执行或撤销。
根据《纽约公约》的规定,法院对上述情形只能进行被动审查,申请人需提出申请并负举证责任。此外,被执行人不能以其他事项为由请求法院裁定不予执行。法院仅对仲裁裁决进行形式审查,而不进行实体审查。此外,根据《纽约公约》的规定,如果通过司法审查发现仲裁争议事项具有以下情形,法院也可裁定拒绝承认和执行该外国仲裁裁决:
1. 争议事项不可仲裁。
2. 裁决的执行与公共政策相违背。
1. 关于外国仲裁的司法审查缺少专门的立法规范。
我国关于外国仲裁裁决司法审查的法律依据主要是民诉法和仲裁法。然而,这两部法律对外国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并没有单独的章节或明确的规定。目前,我国执行《纽约公约》的依据仍是最高法院的《通知》,效力层级较低。此外,关于仲裁协议独立性及效力的认定,散见于各个司法解释,仲裁协议效力从宽认定的原则并没有被明确规定,不利于法院统一适用。2. 对司法审查的具体程序缺少规定。
我国目前缺乏对外国仲裁裁决司法审查具体程序的明确规定。原告马某和张某与被告中国某银行汝南县支行之间的劳动合同纠纷。被告终止了二原告的合同工作,二原告经过劳动仲裁和法院裁定后,面临无法执行的问题。法院认定原、被告签订的劳动合同为有效合同,被告擅自终止合同属于违约行为。因仲裁裁决书中的被诉人中心分理处不具备
涉外仲裁裁决的撤销和不予执行程序的详细步骤。包括当事人申请、提供证据、合议庭审查核实以及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等环节。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涉外仲裁及外国仲裁事项的两个通知,详细说明了撤销和不予执行涉外仲裁裁决的审查程序和时间限制。
中国**象屿集团有限公司与**米歇尔贸易公司签署的钢材买卖合同中仲裁条款的效力争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遵循国际商会仲裁院推荐的条款制作,双方约定了仲裁地点为北京,但未明确约定仲裁机构。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根据法律适用原则,应适用中国法律作为仲裁条款
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的情形。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仲裁裁决存在无仲裁条款或协议、裁决事项超范围、违反法定程序、缺乏主要证据支持、适用法律错误、仲裁员行为违法等情形时,人民法院有权裁定不予执行。裁定结果会通知双方当事人和仲裁机构,当事人可重新申请仲裁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