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42条的规定,企业在以下情形中不得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员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却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在诊断或医学观察期间被怀疑患有职业病,企业不能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员工患有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企业不能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员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企业不能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女职工处于孕期、产期或哺乳期,企业不能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员工在该企业连续工作满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企业不能解除劳动合同。
除以上情形外,还有其他情形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企业不能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以上规定,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员工遭到工伤伤害后不能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然而,以下情况下企业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用人单位与员工协商一致,打算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却未达成一致,那么协议解除的条件就不存在。此时,如果用人单位强行解除劳动合同,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如果员工严重违纪,导致公司经济损失,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当劳动者有过错时,公司可以要求解除劳动合同。
在试用期内,如果劳动者被证明不符合公司的录用条件,公司可以依据规定解除与该劳动者所订立的劳动合同。
如果劳动者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公司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规章制度是为了规范生产经营过程、创造良好工作环境而制定的内部规定。只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才具有合法的约束力。
如果劳动者的失职、营私舞弊行为严重且对公司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害,公司可以解除劳动合同。重大损害的界定由公司的内部规章制度确定。
如果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领取其他用人单位的工资,并且对本单位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拒不改正,公司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订立劳动合同,使对方在违背其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劳动合同,公司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变更的相关法律规定。在劳动合同签订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关系转变为隶属关系,劳动法对劳动合同的变更提出了严格要求。调整岗位作为合同变更的重要内容,必须满足双方协商一致和采取书面形式两个基本前提。员工在特定情况下有权依法解除劳动关系并争取经济补
刘某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纠纷的劳动争议案件。刘某因个人原因未能按时回公司报到,而公司按规定发布公告通知后解除了劳动合同。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审理,仲裁委员会认为公司操作合规,驳回了刘某的请求。
单方变更和解除合同存在的问题,涉及发包方和承包方两个方面。承包方可能出现合同主体变更、改变土地使用用途、改变承包性质或建房、承包改租赁及未交纳承包费等问题。发包方则可能受某些因素影响单方干涉承包方经营自主权,或在市场行情变化时单方收回土地或以高额承包
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合同解除的条件。用人单位有权解除的情况包括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规章制度、严重失职、营私舞弊且对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被追究刑事责任等。对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也可以依法终止。在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