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法典》规定,定金合同的成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定金的性质可以由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可以具有互不排斥的多重性质。例如,当事人可以约定定金既具有违约定金的性质,也具有成约定金或证约定金的性质。
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根据法律的推定,定金通常具有违约定金的性质。此外,对于违约定金、解约定金和成约定金合同,它们作为主合同的从合同,可以被视为具有证约定金的性质。
定金的数额原则上由当事人约定,但担保法对其进行了限制,即不能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如果当事人约定的定金数额超过了此限制,超过部分将不被法院支持。这个限制旨在将对违约方的惩罚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根据司法解释第119条的规定,实际交付的定金数额多于或少于约定数额时,将视为变更定金合同;如果收受定金一方提出异议并拒绝接受定金,那么定金合同将不生效。这表明定金合同是一种实践合同,只有在定金交付被另一方当事人接受后,定金合同才能成立。
合同中的定金比例问题。定金作为担保方式,其比例不能超过合同总金额的20%。合同中如约定超过此比例,则超过部分不能起到担保作用。定金具有担保合同履行的作用,如果一方不履约,可能需要双倍返还定金。同时,守约方可以选择适用定金条款或违约金条款,但不能两者都
购房定金退还的合理性问题。在开发商具备合法销售资格且业主违约时,定金可能不予退还。业主应采取保护措施,包括减少定金金额、谨慎签署认购书等。在特定情况下,如合同主要条款未达成一致意见、补充协议协商未成或国家新政策导致不符合购房条件等,购房者可以要求返还
要约的定义及其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一个有效的要约应具备的条件。要约包含合同成立所必需的主要条款,内容必须具体明确,不能模糊不清,确定性至关重要。此外,要约必须具有订立合同的意图,并表明一旦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将受约束。
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之间的区别以及借款合同生效的条件。合同成立主要体现当事人的意志,而合同生效则反映了国家对合同关系的干预。对于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只有在贷款人提供借款后才能生效。此外,企业订立合同有三种形式,建议采用书面形式以减少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