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遵循公平原则,兼顾双方利益
根据我国《劳动法》第22条和《合同法》第5条的规定,保密协议必须遵循公平原则,并确保双方的权益平等。只有在公平和平等的基础上,保密协议才具有法律效力。2. 明确保密范围
不同企业和不同时间段的商业秘密可能不同,因此在约定保密内容时,必须明确需要保密的对象、范围、内容和期限等。特别是当商业秘密具有企业无形资产和职工个人劳动成果双重性质时,例如广告公司策划人员的创意工作、IT公司技术人员完成的编程、数据库等,需要特别注意明确其性质属于个人著作权还是公司商业秘密,以确定当事人是否需要承担保密义务。3. 明确保密主体和保密义务期限
除了涉密岗位和技术岗位的员工外,一般员工(包括不承担保密义务的人员)在工作中有意或无意地了解到公司的商业秘密时,也应被列入保密主体范围,并承担保密责任。此外,员工的家属、朋友如果了解到商业秘密,也应履行同等的保密义务。保密协议还需要明确保密义务的期限。总结:
签订保密协议时,应遵循公平原则并兼顾双方的利益。同时,明确保密范围、保密主体和保密义务期限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合法有效的保密协议下,劳动者才能履行保密义务,并确保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得到保护。
甲乙双方关于乙方在任职期间及离职后关于保密及竞业限制的相关条款。明确了秘密信息的定义,包括甲方未公开的商业秘密、技术信息和财务信息等。乙方需严格保守这些秘密信息,违反则需承担违约责任。保密期限自协议签署之日起至双方劳动关系终止或解除后一定年限内有效。
甲方(企业)和乙方(员工)之间的保密协议。协议规定了乙方在任职期间及离职后应保守甲方的数据资料秘密和其他商业秘密,包括物质技术条件、业务信息等内容。乙方必须遵守甲方的保密规章,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不得泄露这些秘密。保密期限自协议签署之日起至双方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应该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竞业限制是通过对劳动者自由择业权利进行一定程度的制约来保护商业秘密的一种手段,制约的对象包括在职职工和离职职工。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了保密协议的,劳动者离职后遵守保密协议约定的,用人单位应该支付经济补偿。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