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劳动争议包括以下情况:
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因辞退、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因用人单位未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手续,导致劳动者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而要求赔偿损失的争议。
因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返还劳动合同定金、保证金、抵押金或办理人事档案、社会保险关系等移转手续产生的争议。
因企业自主进行改制引发的争议。
国家机关与公务员、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与正式在编员工之间发生的争议属于人事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与工勤人员及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人员之间的争议符合上述情况的,属于劳动争议。
如果没有劳动合同,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申请劳动仲裁:
首先,需要询问公司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号,并在工商局官网上查询公司法人信息。
其次,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不足3年时,试用期约定不能超过3个月,如果公司违反了这一规定,属于违法行为。
申请劳动仲裁时,可以提供以下证据作为劳动关系存在的初步证据:
可以提供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如银行卡记录或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
可以提供用人单位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可以提供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可以提供考勤记录。
可以提供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其中,工资支付凭证、招聘记录和考勤记录等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只要提供上述证据中的一项,就可以作为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初步证据。剩下的证明责任则由用人单位承担,如果用人单位无法提供证据,法院将支持劳动关系存在的判断。
劳动争议的调解程序。当事人在劳动争议发生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调解组织进行调解,调解员需具备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等条件。调解程序包括听取双方陈述、疏导和达成协议。达成协议后应制作调解协议书,如未履行可申请法院发出支付令。若调解无果,当事人可依法申请仲裁。
公司不支付工资的情况下,劳动者如何申请劳动仲裁及要求赔偿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无故扣留劳动者工资,如存在违法行为,劳动行政部门可责令支付工资及经济补偿,并可要求支付赔偿金。劳动者可通过电话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维权,包括要求单位补缴社保、支付
劳动仲裁的程序及相关执行过程。裁决生效后,当事人可凭裁决书向用人单位执行,如单位拒绝履行,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一般需约6个月。仲裁程序包括申请仲裁、受理决定、开庭通知等步骤。申请劳动仲裁需满足一定条件和提交相关材料,仲裁委在收到申请后的五日内作出受
劳动能力鉴定复查对仲裁程序的影响。文章指出,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劳动能力鉴定包括初次鉴定、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当工伤职工申请复查鉴定后,仲裁程序可能会受到影响,可能中止等待复查结果。但具体是否中止仲裁程序取决于复查鉴定的重要性和预计时间,仲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