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劳动争议包括以下情况:
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因辞退、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因用人单位未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手续,导致劳动者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而要求赔偿损失的争议。
因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返还劳动合同定金、保证金、抵押金或办理人事档案、社会保险关系等移转手续产生的争议。
因企业自主进行改制引发的争议。
国家机关与公务员、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与正式在编员工之间发生的争议属于人事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与工勤人员及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人员之间的争议符合上述情况的,属于劳动争议。
如果没有劳动合同,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申请劳动仲裁:
首先,需要询问公司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号,并在工商局官网上查询公司法人信息。
其次,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不足3年时,试用期约定不能超过3个月,如果公司违反了这一规定,属于违法行为。
申请劳动仲裁时,可以提供以下证据作为劳动关系存在的初步证据:
可以提供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如银行卡记录或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
可以提供用人单位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可以提供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可以提供考勤记录。
可以提供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其中,工资支付凭证、招聘记录和考勤记录等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只要提供上述证据中的一项,就可以作为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初步证据。剩下的证明责任则由用人单位承担,如果用人单位无法提供证据,法院将支持劳动关系存在的判断。
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受伤的赔偿问题。根据不同的案由,分为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和雇员受害赔偿纠纷。劳务关系相比劳动关系更加灵活,双方基于雇佣合同,人身依附性较低。在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受伤可按普通侵权造成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赔偿,并可直接起诉,不需经过劳动仲裁
劳动合同变更不同意时的申请赔偿程序。劳动者不同意合同变更时,可继续履行原合同,只有在用人单位解除合同情况下才可申请赔偿。劳动者可通过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维权。赔偿情形和标准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和第四十七条而定,包括解除劳动合同的多种
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的权力与职责,以及劳动行政处罚的特点和种类。劳动监察具有强制调查权和一定的处罚权,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劳动关系主体是否遵守劳动法律。劳动仲裁机构主要对劳动争议进行调解和裁决。劳动行政处罚是劳动行政的重要内容,只能由劳动监督检查机关行使
申诉人在某公司工作期间因劳动合同变更导致的劳动争议。申诉人因无法适应新的工种而要求被诉人支付经济补偿金7000元。申诉人在公司工作了数年,根据劳动法规定,应获得相应的补偿。此外,被诉人未为申诉人办理社会保险,也损害了其合法权益。为维护自身权益,申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