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程序是指劳动争议的双方当事人直接进行协商,以寻找解决争议的具体方案。在劳动争议中,双方当事人一方为用人单位,一方为单位职工,因此彼此之间有一定的劳动关系。为消除隔阂,最好的解决方式是通过协商达成一致。实践中,很多劳动纠纷都通过职工与单位之间的协商得以解决,效果显著。然而,协商程序并非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双方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协商,任何人都不能强迫。
调解程序是指劳动纠纷的一方当事人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的程序。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在用人单位内可以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来调解本单位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单位代表、职工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他们一般具备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又了解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有利于解决纠纷。除了与签订、履行集体劳动合同相关的争议外,其他争议均可由本企业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与协商程序一样,调解程序也是当事人自愿选择的,并且调解协议没有强制执行力,如果一方反悔,同样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仲裁程序是劳动纠纷的一方当事人将纠纷提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处理的程序。这一程序既具备劳动争议调解的灵活性和快捷性,又具备强制执行的效力,是解决劳动纠纷的重要手段。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国家授权的专门机构,依法独立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申请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一种选择程序,也是提起诉讼的前置程序。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在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必须先经过仲裁程序,不能直接向法院起诉。
根据《劳动法》第83条的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诉讼程序即我们常说的打官司。启动诉讼程序是由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的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后启动的程序。诉讼程序具有较强的法律性和程序性,作出的判决具备强制执行力。
原告起诉被告的劳动争议案件。原告提出诉讼请求包括无需支付被告加班工资及经济补偿金和无需支付年度年终奖。事实和理由是某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是错误的,被告是原告的高级管理人员,签订了不定时工作协议,且当地未出台相关规定,因此不应支付加班工资。同时,
劳动纠纷发生后的调解期限及相关规定,指出劳动争议的调解期限通常为30天。文章还介绍了常见的劳动纠纷类型,包括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的劳动纠纷以及劳动合同引发的劳动纠纷。其中,开除、除名、辞退职工以及职工辞职、自动离职等情况是产生劳动纠纷的重要原因。
工伤待遇作为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及相关的法律流程。文章指出,工伤纠纷需先经过劳动仲裁,之后如不服可提起诉讼。同时,文章强调了工伤赔偿的诉讼时效从伤残评定之日起计算的重要性,并指出许多工伤职工因不熟悉法律法规而失去申诉机会。劳动部门的工伤认定和伤残等级鉴
如何确定培训费用的范围,包括不同种类的培训及其相关费用,如上岗和转岗培训、岗位适应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等。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员工是否需要返还企业培训费用的问题,指出解决此类纠纷需要遵循确定培训事实、培训费数额、劳动合同约定等原则,并介绍了《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