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工伤赔偿 > 工伤赔偿标准 > 冒领退役军人伤残抚恤金如何处罚

冒领退役军人伤残抚恤金如何处罚

时间:2024-02-03 浏览:9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72883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现役军人在执行职务活动过程中因公受伤造成伤残的,是可以退役转到地方,转到地方后可以依法享有伤残抚恤金,那么冒领退役军人伤残抚恤金怎样处罚?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冒领退役军人伤残抚恤金的处罚措施

依据法律规定,违法冒领退役军人伤残抚恤金的行为将受到相应处罚。

根据我国《伤残抚恤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对以下行为之一的个人,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将采取如下措施:给予警告、停止享受的抚恤和优待,并追回非法所得。如果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这些行为包括:

伪造残情

伪造残情指的是个人虚构、伪造或夸大自己的残疾情况,以获取伤残抚恤金。

冒领抚恤金

冒领抚恤金是指个人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或伪造他人身份,以获取退役军人伤残抚恤金。

骗取医药费等费用

骗取医药费等费用是指个人通过虚构医疗费用、伪造医疗记录等手段,以获取退役军人医药费等费用。

出具假证明、伪造证件、印章骗取抚恤金和相关待遇

出具假证明、伪造证件、印章骗取抚恤金和相关待遇是指个人通过伪造或使用他人身份证明、伪造或使用伪造的证件、印章等手段,以获取退役军人抚恤金和相关待遇。

供养亲属抚恤金的计算方法

供养亲属抚恤金是根据工伤死亡职工的工资水平和亲属关系来计算的。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配偶的供养亲属抚恤金

配偶每月可获得工伤死亡职工本人工资的40%。条件是配偶依靠因工死亡职工提供主要生活来源,并且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男性配偶年满60周岁、女性配偶年满55周岁。

其他亲属的供养亲属抚恤金

其他亲属每人每月可获得工伤死亡职工本人工资的30%。其他亲属指的是工伤死亡职工亲属中除配偶之外的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等人。

其他亲属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的条件包括:

  1. 由因工死亡职工提供主要生活来源;
  2.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3. 工伤死亡职工子女未满18周岁;
  4. 工伤死亡职工父母均已死亡,其祖父、外祖父年满60周岁,祖母、外祖母年满55周岁;
  5. 工伤死亡职工子女已经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孙子女、外孙子女未满18周岁;
  6. 工伤死亡职工父母均已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

孤寡老人或孤儿的供养亲属抚恤金

孤寡老人或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例如,如果工伤死亡职工的配偶为孤寡老人,则其每月可获得的供养亲属抚恤金为工伤死亡职工本人工资的50%。

如果工伤死亡职工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等为孤寡老人,或者其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等为孤儿,则他们每人每月可获得的供养亲属抚恤金为工伤死亡职工本人工资的40%。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伤残军人抚恤金标准的发布

    伤残军人抚恤金标准的发布和最新调整。具体包括了调整抚恤金标准的相关内容、范围和提标幅度等详细信息,也包括了相关法律规定的一次性抚恤金标准的调整情况。自改革开放以来,这是第22次提高残疾军人残疾抚恤金标准等,体现了国家对伤残军人的重视和关怀。

  • 军人抚恤金的定期发放

    军人抚恤金的定期发放及相关规定。根据《伤残抚恤管理办法》,伤残人员获得抚恤金的标准和流程,包括异地伤残人员和出国定居的中国国籍伤残人员的处理方式。同时,详细说明了供养亲属抚恤金赔偿的具体计算标准和条件,包括配偶、其他亲属、孤寡老人或孤儿的抚恤金赔偿金

  • 解读最新伤残军人抚恤金法规

    本文介绍了最新的伤残军人抚恤金的详细内容。通知中提到了调整了部分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包括残疾军人、烈属、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等。具体的调整标准可见附表。同时,通知要求各地适当提高在乡老复员军人的生活补助标准,使其达到当地农村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此外

  • 军人伤残抚恤金能不能强制执行

    军人伤残抚恤金是可以被强制执行的,但执行伤残抚恤金时,需要保留伤残军人生活必需部分。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如,财产关系人身关

  • 革命伤残军人优抚待遇是怎样的
  • 七级伤残军人抚恤金标准是多少
  • 军人个人特殊财产有哪些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