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金是一种担保方式,在合同订立或履行之前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作为担保。定金条款的有效成立以定金的实际交付为要件。
原告高某诉称,其拥有一套楼房。2007年8月30日,通过中介联系,原告与被告李某达成房屋买卖协议,被告购买该楼房,总价格为33万元,付款方式为现金全款购房。双方另约定,在签字时被告支付定金5000元。协议签订后,被告支付了定金5000元,并由原告出具了收据。然而,由于被告的单方面原因,被告突然抢回了尚未装好的现金并离去。后来得知,被告已决定不再购买该房屋。原告认为,合同签订后,双方应诚信守约,被告擅自解除合同,损害了其合法权益,因此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支付定金5000元,并解除合同,诉讼费由被告承担。
被告李某辩称,该房屋买卖合同是无效合同。原告房屋共有人马某未被列入房屋出卖人之中。此外,马某作为房屋的共有人与共同出卖人在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时未露面,未签字。仅由同属房屋共有人与出卖人的原告在没有马某同意出卖其房产份额的委托书和公证书的情况下,代表马某签订了合同,不能表达马某的真实意思。最后,综上所述,被告认为该买卖合同无法表达所有房屋出卖人和购买人的真实意愿,构成了合同无效条件。另外,被告也未实际支付给原告5000元定金,因此原告无权要求定金。
法院认为,原、被告签订的房屋买卖协议并不违反法律规定,双方之间形成了买卖合同关系。为确保协议的履行,双方约定了定金条款。根据法律规定,定金条款的有效成立以定金的实际交付为要件。被告在支付给原告5000元后又取回,原告并未实际控制并取得5000元的所有权,因此协议中的定金条款未生效。原告声称5000元是被告抢回的,但其本人持有的收据无法证实抢夺的事实,即使抢夺事实成立,也与本案无关。此外,定金是为担保债务履行而设,对双方都有约束力。在双方签订的房屋买卖协议履行期届至之前,原告将房屋另卖给他人的行为表明其不再履行合同,定金已失去意义。综上所述,现在原告要求被告支付定金,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九十条的规定,判决驳回原告高某的诉讼请求。
合同中的定金比例问题。定金作为担保方式,其比例不能超过合同总金额的20%。合同中如约定超过此比例,则超过部分不能起到担保作用。定金具有担保合同履行的作用,如果一方不履约,可能需要双倍返还定金。同时,守约方可以选择适用定金条款或违约金条款,但不能两者都
购房定金退还的合理性问题。在开发商具备合法销售资格且业主违约时,定金可能不予退还。业主应采取保护措施,包括减少定金金额、谨慎签署认购书等。在特定情况下,如合同主要条款未达成一致意见、补充协议协商未成或国家新政策导致不符合购房条件等,购房者可以要求返还
巴中购房定金的退还问题。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条文,定金能否退还取决于交付定金的一方是否履行了合同条款和约定事项。如果履行了,定金应全额退还或抵扣部分购房款项;若收取定金的一方违约,则需返还双倍定金。退还定金的情况还包括政策变动、突发事件或不
没有签订合同的微信定金是否可以退还的问题。具体情况需根据双方履行合约的情况而定。如果支付定金的一方违约,则无权要求退还定金;如果是收到定金的一方违约,则应当双倍返还定金。此外,还讨论了口头协议下的定金退还方式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认定金额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