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元月1日至2003年10月1日期间,青岛某公司授权李某为代理人,在东营地区负责装饰业务。期间,李某以该公司名义与刘某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并在合同中约定了仲裁条款。工程完工后,李某以出具欠据的方式与刘某进行了结算。然而,由于工程欠款未能及时支付,刘某依据欠据和合同书向青岛某公司申请仲裁,要求支付工程款。仲裁委员会随后追加李某为被申请人,并裁决李某偿还剩余工程款,青岛某公司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李某以仲裁程序违法、证据非法等理由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法院经审理认为,仲裁期间未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和东营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的有关规定,程序违法。申请人的撤销理由得当,遂作出裁定,撤销仲裁裁决。
本案涉及两个具有探讨价值的法律问题:仲裁程序中追加当事人问题和仲裁协议效力的扩张问题。
追加当事人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在必要共同诉讼中,若必须共同诉讼的当事人未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追加当事人有两种方式:依职权追加和依申请追加。在民事诉讼程序中,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申请应进行审查,符合法律规定的申请应书面通知被追加的当事人参加诉讼。然而,仲裁作为解决纠纷的非司法方式,与诉讼有本质区别,仲裁庭不具有依职权追加当事人的权力。仲裁庭的权力来源于当事人的授权,不能强制第三方参加仲裁,且追加当事人将使仲裁失去秘密性。
在仲裁过程中,若一方申请追加当事人,仲裁庭应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进行审查和裁定。需要考虑申请人与被申请追加的当事人之间是否有仲裁协议,两者间的纠纷与正在进行的案件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以及正在进行的案件中的另一方当事人是否提出异议并有正当理由,是否违反秘密性要求。在本案中,需要认定合同中仲裁条款对代理人李某是否具有拘束力,以及对未签字的青岛某公司是否具有拘束力。因此,合同中仲裁条款对未签字方当事人的效力是本案追加当事人的根源。
合同中仲裁条款对未签字方当事人的效力是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一种表现。仲裁的基础是当事人之间的合意,但受国际公约和仲裁法的影响,大多数国家的仲裁规则都对仲裁协议有书面和签署的要求。传统观点认为,仲裁协议仅对签署了协议的当事人有约束力,未签字方不受其约束。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和法学理论的发展,仲裁协议效力的扩张成为新的变化。在特定情况下,仲裁协议的效力不再受传统的签署理论限制,可以扩大到未签字方。具体如何认定特定情形下仲裁协议的效力,是商事仲裁实践和司法实践的新课题。
原告马某和张某与被告中国某银行汝南县支行之间的劳动合同纠纷。被告终止了二原告的合同工作,二原告经过劳动仲裁和法院裁定后,面临无法执行的问题。法院认定原、被告签订的劳动合同为有效合同,被告擅自终止合同属于违约行为。因仲裁裁决书中的被诉人中心分理处不具备
苏州仲裁委员会为了公正、及时地仲裁民商事争议修订的新规则,旨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定了仲裁目的、适用范围、不适用范围、仲裁协议、仲裁协议的形式和效力等内容。当事人申请仲裁需符合一定条件并提交相关材料。
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的情形。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仲裁裁决存在无仲裁条款或协议、裁决事项超范围、违反法定程序、缺乏主要证据支持、适用法律错误、仲裁员行为违法等情形时,人民法院有权裁定不予执行。裁定结果会通知双方当事人和仲裁机构,当事人可重新申请仲裁或
国内法院的执行程序,包括国内仲裁裁决的强制执行、涉外仲裁裁决在境外的执行以及内地仲裁裁决在香港的执行问题。对于国内仲裁裁决,胜诉方需向国内法院提出执行申请;对于涉外仲裁裁决,胜诉方需根据规定在外国法院申请承认和执行;内地仲裁裁决在香港的执行则需向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