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的规定,以下劳动争议适用该法:
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根据目前的规定,员工的退休年龄需满足以下条件:
1. 男性干部、工人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并且连续工龄或作年限满10年。
2. 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的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适用于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繁重体力劳动和其他有害健康工种的员工。
3. 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有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并经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后,已经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员工。
根据规定,参保人累计最低的缴费年限需满足15年。通常情况下,员工需缴满15年后才能终生享受养老金。然而,如果一个人的工作年限较长,在缴满15年后仍可选择继续缴纳社保,并且多缴多得。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员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公司未按法律规定购买社会保险,导致员工无法办理养老保险,员工可以要求公司补缴。具体补缴数额可由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测算。
当要求公司补缴社保时,如果退休员工要求定期给付,公司应定期给付。如果退休员工要求一次性给付,公司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次性或定期给付。然而,如果公司拒绝补缴社保导致纠纷,该问题应由社保管理部门解决。
辞职后工资结算的问题。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大部分企业不会在员工离职当天结算工资,而是等到下个月统一发放。劳动者需按要求提交辞职申请并完成工作交接后,方可离职。若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工资,劳动者可通过劳动监察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等途径要求支付工资。同时,劳动者
仲裁时效一年规定不具有溯及力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劳动仲裁法作为劳动法的特别规定,其规定的仲裁时效一年与劳动法的仲裁时效六十日不一致,应当适用劳动仲裁法的新规定。但新规定只能适用于5月1日起发生的情况,不能溯及之前。因此,当事人
工伤认定与劳动仲裁之间的关系和程序优先顺序。在解决民事纠纷的背景下,仲裁具有更高的效力,但在工伤认定中,劳动仲裁并不是前置程序。工伤认定部门对劳动关系可以进行形式审查并进行事实认定。在涉及劳动仲裁的情况下,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暂停工伤认定程序,并在
劳动仲裁庭人员缺席的处理方式。对于申请人缺席,若收到书面通知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中途退庭,视为撤回仲裁申请;对于被申请人缺席,可以进行缺席裁决。申请劳动仲裁不需提供证据,但提交材料要求严格,包括登记申诉表、申诉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