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管理人的选任方式是破产法中的重要问题,不同国家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立法模式。总体而言,破产管理人的选任方式可以归纳为法院主导型、债权人会议选任型和双轨制。
法院主导型是指法院在破产程序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选任破产管理人的权利,而不受债权人会议的影响。在这种模式下,法院有权决定破产管理人的人选,债权人可以向法院提出异议,但最终是否更换破产管理人由法院决定。
法院主导型选任方式适用于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如法国、日本等。其法理基础在于破产程序是法院主导下的司法程序,破产管理人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不宜由债权人会议选任。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效率高,能够及时产生破产管理人,并保证其中立地位。然而,其弊端是对债权人的自治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不利于充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债权人会议选任型是指破产管理人原则上由债权人会议选任,只有当债权人会议不选任或选任不出破产管理人时,才由法院或其他机构选任。这种模式以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为代表。
债权人会议选任型的立法理念在于破产清算是为了债权人的共同利益而进行,破产管理人不是所有人利益的代表,而仅仅是债权人利益的总代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充分体现了破产法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要求,彻底贯彻了债权人在破产程序中的自治精神。然而,由于债权人会议人数众多,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效率较低,可能出现不能及时选出破产管理人的情况。此外,如果破产管理人被主要债权人控制,可能损害中小债权人的利益,不公平地影响破产程序的进行。
双轨制是指法院依职权选任破产管理人为原则,债权人会议选任为补充。在这种模式下,法院在裁定债务人破产时,先选任一破产管理人进行财产接管,待债权人会议召开后,可以选任另一破产管理人替代法院任命的破产管理人。
双轨制赋予了债权人很大的权限,充分体现了债权人自治原则。它吸取了前两种立法模式的优点,既能够及时产生破产管理人,又赋予了债权人很大的权限,避免了债权人权利滥用的情形,同时也不容易导致公权力过分干涉私权利。
公司解散时的实物资产分割方式。清算时,实物资产可折现用于偿还债务,剩余财产按照股东出资或持股比例分配。清算期间,公司不得从事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财产不得分配给股东,直到债务清偿完毕。公司破产清算流程包括解散决议和清算组成立、债权人通知和公告、清算方
单位破产后职工丧葬费用的清偿问题。依据我国破产法规定,破产财产清偿顺序包括职工工资、福利和补偿金,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款,以及普通破产债权。若破产财产不足,按比例分配。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按该企业职工平均工资计算。
中国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的法律与政策。法律方面,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等规定,明确了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的清偿顺序。政策上,针对政策性破产的职工安置给予特殊优惠,如土地使用权等用于解决职工安置问题,新《破产法》也为政策性破产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破产管理人,是指破产宣告后,在法院的指挥和监督之下全面接管破产财产并负责对其进行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的专门机构。破产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债权人会议认为破产管理人不能依法、公正执行职务或者有其他不能胜任职务情形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