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中的个人犯罪追诉时效期限应以单位责任人员中最长的追诉时效期限为准。这一原则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因为单位犯罪中责任人员承担刑事责任的依据与单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密切相关。单位责任人员中承担的最重刑罚能最能体现单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在单位犯罪中,犯罪后的违法所得通常归单位所有,即因犯罪行为所产生的非法收益,受益对象是本单位或者本单位的多数员工。而自然人犯罪中,犯罪后的违法所得多半为自然人个人所有。如果犯罪行为不是为了单位利益,而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那么这种情况不应按照单位犯罪处理。因此,单位内部成员未经单位决策机构批准、同意或认可而实施的犯罪行为,一般只能认定为自然人犯罪。
如果单位责任人员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工作或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逃避侦查或审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区分处理。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单位责任人员逃避侦查或审判的行为是基于单位的意志而实施的,单位和逃避侦查或审判的单位责任人员都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单位责任人员逃避侦查或审判的行为是基于其本人的意志而实施的,单位并无逃避或审判的意图,逃避侦查或审判的单位责任人员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但单位仍应受追诉时效期限的限制。
单位犯罪的双重处罚制度,其中单位被处以罚金,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可能面临个人犯罪的相同或较轻刑罚。在某些情况下,刑法也规定了单一处罚制度,仅对自然人进行处罚。如何确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对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有重要意义
单位犯罪的具体特征和认定,包括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认定及其责任情形。对于单位犯罪,除了对单位判处罚金外,还应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指在单位犯罪中起主要决策作用的人员,包括决策者及负有不可推卸责
个人独资企业是否构成单位犯罪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个人独资企业不符合构成单位犯罪的条件,因为无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刑法中的单位犯罪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等,而个人独资企业并不在此范围内。同时,刑法采用了单位犯罪的概念,而没有采用法人犯罪的说
该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以构成该罪。如果单位故意实施了销售假药,足以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为的,可构成销售假药罪。药品使用单位的人员明知是假药而提供给他人使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追诉时效是指刑事法律规定的,对犯罪分子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