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在执行死刑前,如果人民检察院发现以下情形之一,应当建议人民法院立即停止执行,并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死刑复核监督的部门:
如果被执行人事实上并不应当被执行死刑,则人民检察院应当建议停止执行。
如果罪犯在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或者在审判时已满七十五周岁,根据法律规定不应当适用死刑,则人民检察院应当建议停止执行。
如果罪犯正在怀孕,则人民检察院应当建议停止执行。
如果共同犯罪的其他犯罪嫌疑人到案,或者共同犯罪的其他罪犯被暂停或停止执行死刑,可能会影响罪犯的量刑,则人民检察院应当建议停止执行。
如果罪犯可能还有其他犯罪行为,则人民检察院应当建议停止执行。
如果罪犯揭发他人重大犯罪事实或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现,可能需要对其进行改判,则人民检察院应当建议停止执行。
如果判决或裁定可能存在影响定罪量刑的其他错误,则人民检察院应当建议停止执行。
在执行死刑活动中,如果发现人民法院侵犯了被执行死刑罪犯的人身权、财产权,或者侵犯了其近亲属、继承人的合法权益等违法情况,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出纠正意见。
在执行死刑前,如果罪犯提出会见其亲属或近亲属的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准许。
在将罪犯交付执行死刑时,人民法院应当在交付执行前3日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派员进行临场监督。
在执行死刑前,指挥执行的审判人员应当对罪犯进行验明正身,核对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基本犯罪事实等信息,确保被执行的人是判决或裁定确定的死刑罪犯,以防止错误执行。同时,还要询问罪犯是否有遗言或信札,并制作笔录,然后交付执行人员执行死刑。
执行死刑应当公布,禁止进行游街示众或其他有辱被执行人人格的行为。
在执行死刑完毕后,应当由法医验明罪犯确实死亡,并由在场书记员制作笔录。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逐级上报最高人民法院有关执行死刑的情况,包括执行死刑前后的照片。
刑法规定的剥夺政治权利刑罚的相关内容。文章详细阐述了不同情况下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以及刑期的计算方式,包括单独判处剥夺政治权利、被判处死刑或无期徒刑等情形。同时,还介绍了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由公安机关负责,并在期满后恢复犯罪分子的政治权利。
贪污受贿两罪在特定条件下可判缓刑的可能性。根据《刑法》的规定,符合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等条件时可以判缓刑。同时,文章还详细阐述了贪污罪的处罚根据情节轻重的不同分为几种情况,并对于多次贪污和特定情形下的处理进行了说明。
党员在犯下极其严重的刑事犯罪时是否可以免除死刑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豁免死刑的适用。对于党员而言,如果符合判处死刑的条件,法院可以判处死刑并宣告缓期执行。同时,特定人群如不满
死刑案件在三级终审制度下的复核程序。当二审判决为死刑且未立即生效时,需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核准。维持原判后,如被告人继续上诉或检察院抗诉,二审法院会依法处理。大部分情况下,最高人民法院会核准原判,执行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