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事实是指与犯罪构成相关的事实。这不仅包括犯罪构成要素的事实,如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主体、犯罪主观等,还包括与犯罪构成要素相关的事实,如犯罪分子在犯罪前后的行为表现。
犯罪性质指的是犯罪的本质属性,表现为犯罪罪名。在考虑是否适用驱逐出境时,应考虑对犯罪分子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罪,如间谍罪;严重的经济犯罪,如伪造货币罪;严重的治安犯罪,如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等。对于因过失造成危害结果构成犯罪的犯罪分子,如因疏忽大意造成交通肇事罪的,可以不适用驱逐出境。
犯罪情节可以揭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在考虑是否适用驱逐出境时,应考虑犯罪情节。一般来说,对于累犯和其他人身危险性较大的犯罪分子,应考虑适用驱逐出境;对于初犯、自首的犯罪分子以及其他人身危险性较小的犯罪分子,可以考虑不适用驱逐出境。
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指的是犯罪行为对社会关系造成的损害程度。它包括犯罪事实、犯罪性质和犯罪情节所反映的社会危害性,是决定是否适用驱逐出境的主要依据。对于评估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应以犯罪事实、犯罪性质和犯罪情节为基础,同时考虑社会形势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对于社会危害程度较大的犯罪分子,应考虑判处驱逐出境;对于社会危害程度较小的犯罪分子,可以考虑不判处驱逐出境。
外国人驱逐出境的决定权归属问题,包括其法律依据和不同观点对于驱逐出境的性质的认识。文中介绍了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驱逐出境的不同之处,并阐述了刑罚驱逐出境与行政处罚驱逐出境的区别。外国人驱逐出境可以是行政处罚也可以是刑事处罚,具体取决于外国人是否犯罪,
被遣送出境的费用承担问题,外国人入境出境的相关条例和签证申请所需材料。外国人被遣送出境的情形包括未在限期内离境、不准入境、非法居留或就业及违法行为等。同时,也讨论了驱逐出境的定义和适用方式,对于犯罪的外国人,我国可以独立适用或附加适用驱逐出境。
刑事处罚是指违反刑法应受到的制裁,不同于拘留等强制措施。我国的刑事处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还包括对外国犯罪人员的驱逐出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法律依据,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
拘留和逮捕不属于刑事处罚。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处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两部分。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还有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的驱逐出境。(一)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