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七条,职务犯罪减刑间隔期不得少于二年。对于一次减二年或者三年有期徒刑后又适用假释的情况,其间隔时间也不得少于二年。
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可以根据以下条件进行减刑和假释:
在服刑期间,罪犯必须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并表现出悔改的态度。
如果罪犯具备以下重大立功表现之一,应当减刑:
对于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罪犯在改造期间违反监规,受到警告、记过、禁闭处理或在监内又犯罪的情况,其减刑的起始时间和间隔时间会适当延长。
对于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在缓刑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后,刑罚将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刑罚将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将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对于经过一次或几次减刑后的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其实际执行期限不得少于十二年(不含死刑缓期执行的两年)。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执行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实际执行十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且假释后不会再危害社会,监狱可以提请假释。
然而,对于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强奸、抢劫、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不得假释。
对于犯罪时未成年的罪犯的减刑、假释,可以参照成年罪犯依法适度放宽标准。
对于老年和身体有残疾(不含自伤自残)的罪犯的减刑、假释,应当主要注重其实际的悔罪表现。
有期徒刑罪犯的假释考验期为未执行完的刑期,无期徒刑罪犯的假释考验期为十年。如果被假释的罪犯在假释考验期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但尚未构成新的犯罪,将依法撤销假释,并继续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
无期徒刑的执行和改造过程。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需在监狱等机构执行刑罚,并参加劳动、接受教育改造。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分子可获得减刑或假释,但累犯和因暴力犯罪被判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适用这一规定。
监狱减刑和假释的提请程序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目前程序缺少权力制衡,不符合公诉权启动审判权的理论。建议重构减刑假释程序,由检察机关统一行使减刑假释的提请权,将审理方式改为个案审理和公开开庭审理,并赋予罪犯相应的权利。法院裁定应送达检察院并接受其监督,
防卫过当是否会导致死刑判决的问题。根据《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权益而采取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而防卫过当则指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防卫过当的情况,一般不会判
职务侵占案件中自首的减刑规定。根据不同的自首情形,犯罪嫌疑人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减刑。若犯罪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时主动投案,可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下;若已被司法机关发觉但尚未受到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时投案,可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此外,如实供述未掌握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