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担保法》第2条第2款规定,担保方式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
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主合同的义务或者承担责任。保证人享有向主债务人请求偿还的权利,但只能在主要债权范围内对债务人行使追偿权。保证人的求偿权适用2年的诉讼时效,从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完毕之日起算。保证人对债权人不享有请求给付的权利,其权利主要为抗辩权和抵销权。
定金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为了担保合同的履行,预先支付另一方一定数额的金钱。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回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留置是法定担保方式,即债权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留置权,无需当事人之间约定。
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抵押财产的占有,将抵押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担保法的规定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我国《担保法》规定的担保方式可分为人保和物保两种基本形式。在选择担保方式时,银行需要考虑风险分摊和经营成本的降低。
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基础是信用。银行经营的实质是信息的收集和利用。然而,信息收集需要成本,这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
在特定情况下,银行可以要求借款人提供人与物的双重担保。但在一般情况下,银行面临选择人保还是物保的难题。正确的选择可以分摊风险并降低经营成本。
担保物权的顺位规则及其核心效力。担保物权具有优先效力,包括留置效力和优先效力。留置效力适用于动产担保,而不适用于不动产担保。担保物权的顺位问题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物权间的优先效力和物权与债权之间的效力关系。解决担保物权的顺位问题需要结合担保物权的效力和
连带保证合同权利主张的方式,指出债权人可以向债务人和保证人主张权利。担保人履行担保责任有时间限制,债权人需在合同约定的担保期间或法定的六个月内要求担保人承担保证责任,否则将失去法律保护。同时,根据不同担保合同条款,担保责任的期限和条件也有所不同。
按份保证和连带保证的概念和特点。按份保证指共同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保证份额,各自承担约定的责任;连带保证则指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时,各保证人对债权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但内部仍有份额划分。两种保证方式下,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均可向主债务人追偿,且其他保证人
担保人的抗辩权的类型和特征。担保人的抗辩权分为一般抗辩权和专属抗辩权,其中一般抗辩权不受保证责任方式的限制,保证人可以独立行使,目的是保护自身权益并延缓或免除保证责任的承担。而专属抗辩权则是保证人专门享有的对抗债权人之请求权的抗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