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因此,侮辱行为被认定为侵犯英雄烈士名誉权的一种形式。
(一) 侮辱
侮辱是指故意通过言语、文字或行为举止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行为的主观状态应当是故意,可以通过言语、书面文字或行为举止等多种方式进行。根据《民法通则》第101条后段的规定,禁止使用侮辱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根据《民通意见》第140条的规定,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并造成一定影响的行为,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对于使用书面、口头等方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并给法人造成损害的行为,也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二) 诽谤
诽谤是指故意或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毁损的行为。诽谤的主观状态可以是故意或过失,可以通过言语、书面文字或其他方式散布虚假事实。根据《民法通则》第101条后段的规定,禁止使用诽谤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如果在文学作品中故意使用他人真实姓名,或未写明原告的真实姓名和地址,但对人物特征的描写有明显的指向或影射他人,并且小说内容存在侮辱、诽谤情节,致使其名誉受到损害,作者和出版社均可能构成对名誉权的侵犯。
(三) 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有关机关和组织编印的仅供领导部门内部参阅的刊物、资料等刊登的来信或文章,如果当事人以其内容侵害名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如果机关、社会团体、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分发本单位、本系统或其他一定范围内的内部刊物和内部资料,所载内容引起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对于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职权制作的公开文书和实施的公开职权行为所做的报道,如果报道客观准确,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但如果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或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对于因提供新闻材料引起的名誉纠纷,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
1. 如果是主动提供新闻材料,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2. 如果是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且未经提供者同意公开,新闻单位擅自发表,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对提供者一般不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但如果虽然是被动提供新闻材料,但发表时得到提供者同意或默许,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消费者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但如果借机诽谤、诋毁,损害其名誉,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对于新闻单位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如果内容基本属实,没有侮辱内容,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其名誉权。但如果主要内容失实,损害其名誉,应当认定为侵害其名誉权。
自首认定中的自首认定要素和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认定,以及提起自诉的条件。自首认定可从投案的时间、自动性、投案对象和投出对象来把握;如实供述则关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及未供述真实身份的情况。提起自诉需满足适格自诉人、明确的被告人和具体的诉讼请求,以及属于
网上名誉侵权报警的合法性。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公民名誉权受到侵犯时,受害者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文中详细列举了涉及名誉侵权的法律条文,包括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行为人若侵犯他人名誉权,可能会受到法律制裁。
名誉侵权的法律后果,包括财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财产损害包括因名誉受损导致的失去工作机会和财产损失等,侵权人需承担全部赔偿责任。精神损害包括名誉利益损害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文章还介绍了名誉侵权的主要方式,如侮辱、诽谤、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等,这些
寻衅滋事罪的追诉期限及其中情节恶劣的认定。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追诉期限由可能判处的最高刑决定。文章还详细列举了认定情节恶劣的具体情形,包括殴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等,并说明了当案件中存在这些行为之一时,应被认定为情节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