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险合同订立过程中,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保险人可以通过对信息干扰去影响投保人的注意力,对自己的服务制造“假象”以博取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信任,诱导其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甚至利用其对保险法律知识的控制及投保人的无知,设置法律陷阱。因此,对保险人设定较为严格的责任,对欺诈行为的认定也可以理解为“过失”上,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保险人的欺诈行为一般表现为主动的错误信息表示,最常见的是针对消费者趋利心理进行盲目而夸大的宣传。保险人所描绘的美好分红前景使消费者受到欺诈。另外,保险人的欺诈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信息传达的不作为。保险合同是一种特殊合同,合同内容相对比较复杂。对于保险公司经过严格论证、测算后制定的、含有大量专业术语的格式合同,一个普通的投保人很难对此作出准确判断。保险人更应履行明确说明义务,而保险人及其代理人往往疏于履行,甚至在投保人要求说明时故意掩盖。
在对“欺诈”行为的认定上,应建立一个评价标准,即“度”。对保险人的“欺诈”行为的评判标准,应从着重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以低于“平均智商水平”为标准进行判断,即将消费者假想为低于平均智商、缺乏足够知识和经验、易于上当受骗的“愚而弱”的社会底层人士。借鉴国外的评判标准,如德国对商业广告是否存在“欺诈”的评判通常采用经验社会学方法,在具体的案件中由调查机构向1000名随机抽选的消费者进行询问,看他们如何理解有关广告,再计算出产生误导的百分比,只要有10-15%的消费者产生误解,就足够认定欺诈的存在。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及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对于内容真实的合同,如果行为人以超出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并设法履行,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若未履约则可能有诈骗意图。半真半假的合同,如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为履行努力,则不能认定为诈骗;若无履约能力借名行骗,则应以合同
期货欺诈案件裁决的情况。某实业总公司委托其副总经理与被告下属单位“交易所”建立期货代理合同关系,但“交易所”采取欺诈手段导致原告亏损。法院认定被告应承担全部过错责任,并应返还客户的保证金和赔偿利息损失。文章还介绍了期货欺诈行为的定义和表现形式,以及律
保险投资基金的分类与特点。保险投资基金主要包括资本金、非寿险保费收入和寿险保费收入等组成部分。根据不同资金来源和需求,保险投资基金分为不同类型,如收入型基金、收入成长混合型基金、平衡型基金和成长价值复合型基金等。各类基金在投资策略、风险和收益方面有所
陆上运输货物保险的分类,包括陆运险和陆运一切险及其除外责任。陆运险涵盖自然灾害和运输工具事故导致的损失,而陆运一切险还涵盖外来原因造成的货物损失。除外责任包括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发货人责任、战争、工人罢工或运输延迟造成的损失等。保险责任起讫期限与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