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仲裁员自行回避的提出时间没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对于当事人申请仲裁员回避的时间,存在时间限制。这个时间限制与诉讼时效期间不同,被称为除斥期间。在除斥期间内,当事人必须行使回避申请的权利。如果期限届满后当事人没有提出回避申请,其回避权利将丧失。
无论是仲裁员自行提出回避,还是当事人依法提出回避申请,仲裁员是否回避都需要由特定的机构或特定的人员对回避理由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准许回避的决定。我国《仲裁法》将决定仲裁员是否回避的权利赋予了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是否回避由仲裁委员会主任决定;当仲裁委员会主任本人担任仲裁员时,由仲裁委员会集体决定。
当事人在申请回避时,应当提供相关事实和理由,并且需要提供证据支持。这是为了便于仲裁机构审查证据,作出仲裁员是否回避的决定,并防止一方当事人滥用回避申请权以延误时间。我国法律和各仲裁委员会的规则详细规定了回避制度,以确保仲裁裁决的公正性。当事人在仲裁程序中如果发现仲裁员存在应当回避的事由,可能会做出不公正的裁决,可以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提出回避申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事人享有申请回避的权利,这是程序公正的内在要求,也是保证法院裁判公正性的必要要求。
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回避申请,并说明申请回避的事由。人民法院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作出是否准予回避申请的决定。如果当事人对法院关于回避申请的决定不服,有权申请复议一次。
在司法实践中,理解和适用这一规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当事人原则上应当在开庭审理时提出回避申请。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可能在开庭后才能发现或了解到回避的原因。因此,在庭审结束前,当事人同样可以提出回避申请。《民事诉讼法》第46条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
立法及司法解释对当事人申请回避的形式未作具体规定。笔者认为,为方便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当事人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如果当事人口头申请,法院应当将其记录在笔录中。
根据法律明确规定,在回避申请决定期间,被申请人应当暂停参与案件的审理活动,以确保诉讼公正。但在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情况下除外,比如需要进行财产保全、证据保全等措施。如果被申请人停止这些工作,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损失。此外,在当事人对回避决定申请复议期间,被申请人不需要停止案件的审理活动。《民事诉讼法》第46条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
如果审判人员明知当事人的回避申请具有正当理由却不作出决定,可以根据《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行)》的规定给予处分。
检察官回避制度的定义、意义及检察官职务回避制度的特点。检察官回避制度是一种诉讼制度,旨在确保司法工作人员在案件处理中保持中立地位。检察官职务回避制度的特点包括回避主体是行使职权的检察官,产生回避的原因不仅限于亲属关系,核心是对检察官职权的法定限制。该
是否应建立“无因回避”制度的问题。无因回避指申请回避时无需提出理由,如法国实行的无因回避制度。我国现行回避制度存在缺陷,如回避理由狭窄和举证责任分配不利于回避落实。无因回避能有效阻断熟人社会对司法的消极影响,弥补有因回避的不足,在我国引入该制度具有必
回避制度在法律公正中的重要性及其法律价值。程序公正是解决权益冲突时的首选法律价值,回避制度是确保程序公正的关键。行政程序和诉讼程序中的回避制度能防止程序操纵者与结果之间存在利害关系,确保处理结果的公正性。回避制度对维持社会秩序起到积极作用,有助于树立
法院在处理回避复议申请时的决策过程。复议申请人对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不服并提出复议,法院需重新审查并作出决定。文中详细说明了不同情形下的驳回或准许复议申请的理由,包括执行依据的给付内容、执行申请内容与依据内容的一致性、法律文书的生效性以及本法院重复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