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法通则第133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于其主体资格的限制,无法承担民事责任。然而,尽管他们无法承担民事责任,但在侵犯他人权利或利益时,他们仍然是直接侵害人,因此他们无法逃避成为民事被告的风险。然而,尽管他们是被告,实际上承担责任或部分责任的主体是他们的监护人。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责任由监护人承担。如果监护人尽到了监护责任,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如果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应从其个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如果个人财产不足,监护人应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
如果夫妻离婚后,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权益,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确有困难,可以责令未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共同承担民事责任。
如果被监护人明确造成他人损害,监护人应承担民事责任。如果监护人不明确,法律规定由顺序在前的有监护能力的人承担民事责任。
对于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如果他们受到伤害或给他人造成损害,由于监督责任已转移到幼儿园、学校、医院等单位,如果这些单位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
最高院公布的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故意伤害案。案例中涉及一起家长因怀孕后对非亲生女儿进行虐待,导致女孩受伤死亡的案件。法院认定曾冰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文章强调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性,并建议监护人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日常监管,预防和减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审查逮捕程序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剧增,审查逮捕程序存在立法不足和执法理念陈旧等问题。文章建议借鉴外国少年司法理念,结合新刑诉法规定,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体系,保障程序人性化、合理化、合法化。研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查
股东侵害公司利益是否会引发公司解散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相关规定,股东侵害公司利益并不会直接导致公司解散,但股东需承担连带责任并依法赔偿损失。公司解散的情形包括营业期限届满、股东决议解散、合并分立、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等。在特定情况下,如
有限责任公司破产法人的连带责任问题。依据企业破产法规定,公司财产承担债务,法人无需承担连带责任,除非其侵害公司利益。同时,出资人未完全履行出资义务时,管理人有权要求其缴纳。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如违规获取非正常收入或侵占企业财产,需承担民事责任,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