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0年7月1日施行的《侵权责任法》,针对未成年人在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学校、生活期间遭受伤害的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并加重了教育机构的责任,明确了责任认定原则。
1.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校期间受到人身伤害赔偿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学校、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教育机构应承担责任。但如果能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则不承担责任。
这一规定明确了对于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过错推定责任。即一旦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教育机构遭受伤害,首先认定教育机构有过错,应由其承担责任。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需要,因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缺乏辨别能力和抵抗能力,需要严格保护和管理。然而,推定教育机构有过错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有过错,教育机构如果能证明不是自己的过错,并且尽到了教育、管理职责,就不需要承担责任。这样的举证责任分配给了教育机构,减轻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举证责任。
2.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校期间受到人身伤害赔偿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学校、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如果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则应承担责任。
这一规定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受到伤害赔偿责任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受到伤害赔偿责任区分开来。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受到伤害的情况,教育机构无法证明自己完全履行了安全保障义务且没有过错的,就需要承担赔偿责任。而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受到伤害的情况,只有学校有过错才需要承担责任,举证责任由受害方承担。如果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及其监护人无法证明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则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不承担责任。这样减轻了学校的责任,因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需要更多的保护,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能够独立思考和行为,法律减轻了学校在这类人群上的责任。
3. 未成年人遭受第三人的伤害赔偿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四十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而如果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则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第三人是直接侵权行为人,学校属于间接侵权行为。因此,首先考虑由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在此前提下再考虑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过错大小和第三人的赔偿能力确定学校承担的补充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即过失相抵规则。在第三人致未成年学生在校期间人身损害的情况下,被侵权人有过错时是否适用过失相抵规则问题,应区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两种情形。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受侵害的情况,不适用过失相抵规则;而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受侵害的情况,应根据行为的性质、类型及其他因素判断是否减轻第三人的侵权责任。
弄清学校与未成年学生的关系,是处理此类案件的重要前提。未成年学生进入学校后,学校对其履行的是教育管理职责,而不是监护职责。这种教育管理职责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而不是学校和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自行约定的。相关法律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义务教育法》第16条第2款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条、第14条、15条、16条等。根据这些规定,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机构,其基本职能是教育学生、培养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学校必须同时履行教育和管理职责,这是法律直接规定的。
有人担心将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责任界定为教育管理职责会降低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保护责任。实际上,学校的教育管理职责已经完全包含了对未成年学生生命、健康、安全等的保护责任,保护力度不亚于监护责任。将学校的教育管理职责变更为监护职责的认识既没有法律依据,也没有必要。
中国关于童工的年龄界定和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法律,童工是指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并且禁止各类单位招用童工。但在文艺、体育等特殊领域,若获得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同意,可以招用不满16周岁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和运动员。此外,学校、培训机构可组织未成年人进
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原则和程序。包括从宽处理、不适用死刑、教育感化挽救、分案处理、保障诉讼权利、全面调查以及迅速简约等原则。这些原则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实现教育和改造的目的,促进其健康成长。
未成年肖像权隐私权的维权: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侵权人应停止对未成年隐私权、肖像权的侵害、积极消除恶劣影响、对未成年赔礼道歉、赔偿未成年的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未成年有隐私权。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侵权责任法等法律的规定,侵犯未成年人隐私的,是属于违法的行为,可以对债权人进行治安处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第六十九条 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