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人为自然人时,应详细写明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如果申请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应提供全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以及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如果有多个共同申请人,应分别写明每个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对于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人,应提供其法定代理人的基本情况。如果委托律师代为申请复议,应提供代理律师的姓名以及所在律师事务所的名称。被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应包括名称和详细地址等。
复议申请书中应明确写明申请人知道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日期以及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的描述应参照行政复议法中的分类规定,例如拘留决定、查封货物决定、不颁发卫生许可决定等。
申请人应明确提出撤销、变更或在一定期限内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的要求。例如,撤销卫生防疫站×字第×号罚款五千元的处罚决定,或者变更税务局×字第×号罚款一万元的处罚决定。
事实与理由是行政复议申请书的核心部分,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事实:客观陈述引起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案件事实,并指出被申请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所认定的事实与客观情况不符。
2. 证据:列举相关的书证、物证、证人证言以及其他证据材料,以证明所陈述的事实。如果有证人,应提供证人的姓名、职业和住址。
3. 理由:在概括事实的基础上,引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通过推理和论证,说明复议请求的合法性。
复议申请书的尾部应写明致送的复议机关名称,并由申请人签名或盖章,并注明申请日期。
在附项中应明确写明提交的申请书副本的份数和证据的份数。
《民事诉讼法》中关于先予执行的条件。首先,当事人提出申请且需求紧急;其次,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必须明确,且对未来判决有预期;最后,被申请人必须具备履行能力。申请过程包括递交申请书,经法院审查后裁定是否先予执行。对裁定不服可申请复议,但执行不因此停
行政复议第三人的种类及其复议实践。行政复议第三人可分为多种情况,如行政处罚案件中的受害人或被处罚人、共向被处罚人、不服行政裁决或行政确权的复议案件中的一方当事人等。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复议决定限定的期限内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法的执行在
行政管理相对人在面对行政争议时的自由选择制度和复议前置制度。前者允许当事人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争议,但选定复议后不能再申请诉讼;后者则规定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对复议决定不服才可提起诉讼,且需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行政诉讼案由的新规定。案由是案件名称,反映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性质。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案由尚未具体规定,仅发布了相关通知作为指导。现行案由分为作为类、不作为类和行政赔偿类。在适用案由时,人民法院会面临一些问题,如案由中是否使用“纠纷”二字、行政管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