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未成年子女有权享有独立的财产权。然而,该通则并未明确规定独立财产的范围和内容,导致与夫妻共同财产混淆或被忽视。此外,一些当事人在分割财产权益时,仅仅考虑到未成年人的抚养费,而忽视了他们对财产的权益。因此,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必须根据有利于子女利益的原则,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权益。未成年人因各种原因获得的财产都应归其所有,除非非为子女利益,父母不得处分其财产。在离婚财产分割中,应特别关注未成年人的利益,以促进他们的成长、学习和兴趣。
当前,我国子女抚育费案件呈现出发案量高、增长迅速、当事人积怨深、调解难度大、涉及的利益多元且关系复杂的特点。为完善我国的抚育费支付制度,应以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目标,明确和细化抚育费的内容,并实行抚育费按百分比支付制度。具体措施包括:从夫妻共同财产中划分一部分作为成长基金;废除固定数额制,改为根据父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抚育费机制。同时,应确立抚育费案件中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由未成年人的父母举证是否支付抚育费、支付的数额以及自身收入状况。在子女抚养费支付方式上,应实行“定期支付”和“一次性支付”并行制;允许判决轮流抚养子女等。在司法程序方面,应设立专门的未成年人审判组织和审判程序;加强对抚育费案件的诉讼调解;建立统一登记、统一缴扣和统一支付子女抚养费的制度。
探视权是双向的权利,对于父母来说,探视不仅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我国法律对探视权的规定偏重于保护父母的利益,而对子女的利益保护则不足。因此,探视权不仅应被视为父母的权利,也应被视为父母的义务,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子女的利益。在确定探视的时间和方式时,应充分考虑子女的意愿。此外,探视权的主体范围应扩大到第三方,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与子女关系密切的其他人。探视权应受到必要的限制和保障。只要不损害未成年人的利益,可以依法保障父母的探视权利;但如果探视可能违背未成年人的利益或危及其成长,法律应对探视权进行限制。
中国刑事诉讼中询问证人的回避原则及相关规定。侦查人员在存在利害关系时需回避。询问证人需由侦查人员进行,程序包括准备、选择地点、个别询问等。同时强调保护未成年人及特殊证人的权益,要求证人如实提供证据并承担法律责任。违反规定者将受到法律追究。
打孩子的行为被法律定义为家暴,且分析了家庭暴力的定义和特征及其可能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有明确条款,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施暴者需承担民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责任。文章旨在提高公众对家庭暴力的认识,并强调法律的严
中国关于童工的年龄界定和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法律,童工是指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并且禁止各类单位招用童工。但在文艺、体育等特殊领域,若获得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同意,可以招用不满16周岁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和运动员。此外,学校、培训机构可组织未成年人进
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原则和程序。包括从宽处理、不适用死刑、教育感化挽救、分案处理、保障诉讼权利、全面调查以及迅速简约等原则。这些原则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实现教育和改造的目的,促进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