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国保证担保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注意审查保证人的主体资格,导致一些不能担保或没有条件担保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担保,使保证合同无效。
2. 保证担保的程序不健全,有些企业只在主合同上签字或盖章,没有另行签订保证合同,导致保证方式不明确,保证范围和保证期限不明确,给保证人带来不利后果,增加了其风险。
3. 缺乏风险意识,一些企业在债权得到担保后,忽视对保证人的动态进行调查,导致一些担保企业采取变更企业组织形式、隐匿、转移抵押物甚至申请破产等方式,使债权无法实现。
4. 盲目提供担保,一些企业在为第三人提供担保时,没有进行充分的偿债能力分析,仅凭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提供担保,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为了降低保证合同的风险,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注意审查保证人的主体资格。根据法律规定,保证担保人必须是符合法律规定、具有代为清偿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企业在进行担保时,应仔细审查保证人的主体资格,确保其具备担保资格。
2. 严格审查被担保企业的资信状况,降低信用风险。企业在提供担保前,应对被担保企业的信用品质进行评估,了解其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可以通过了解被担保企业的付款记录、资产负债率等指标来评估其偿债能力。
3. 加大对保证担保的管理力度。企业应严格控制下属企业及分支机构或控股、参股企业对外提供担保,确保担保行为得到企业出资者的认可或授权。
4. 适当运用反担保,减少直接风险损失。企业在为债务人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使保证人在代为清偿债务后可以取得具体指向的抵押物、质押物和留置物等形式的实际求偿权。
5. 注意运用保证责任的免责条款。根据法律规定,在一些情况下,保证人可以免除保证责任,企业在进行保证担保时应特别注意保证责任免除的情况。
契约性原则在建设工程造价鉴定中的应用,强调应当以当事人约定的合同价格条件作为依据。法官需全面审查合同和证据以确定工程造价争议,鉴定机构仅对技术性问题进行鉴别。实践中,鉴定机构代替法官决定证据适用、中介机构的“鉴定结论”不被接受等问题影响了契约性原则的
债权融资的风险及反担保的条件与方式。债权融资主要存在担保风险和财务风险,涉及银行贷款和互保行为等方面。反担保的成立需满足一系列条件,包括第三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等。反担保的担保方式主要包括求偿保证、求偿抵押和求偿质押。
立约定金的适用问题。在商品房购买过程中,赵某与房地产公司签订确认书并交付定金,因赵某未按时补交定金和签订购房合同,引发争议。文章介绍了立约定金的定义、法律效力和实践应用,分析了两种处理意见,最终支持第二种意见,认为开发公司有权拒绝返还定金,因为赵某违
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中的高利转贷案规定。高利转贷罪是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并涉及特定金额和多次行政处罚的行为。同时强调,企业闲置银行贷款并收取高额利息也可能构成高利转贷罪。属于结果犯,只有在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