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国保证担保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注意审查保证人的主体资格,导致一些不能担保或没有条件担保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担保,使保证合同无效。
2. 保证担保的程序不健全,有些企业只在主合同上签字或盖章,没有另行签订保证合同,导致保证方式不明确,保证范围和保证期限不明确,给保证人带来不利后果,增加了其风险。
3. 缺乏风险意识,一些企业在债权得到担保后,忽视对保证人的动态进行调查,导致一些担保企业采取变更企业组织形式、隐匿、转移抵押物甚至申请破产等方式,使债权无法实现。
4. 盲目提供担保,一些企业在为第三人提供担保时,没有进行充分的偿债能力分析,仅凭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提供担保,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为了降低保证合同的风险,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注意审查保证人的主体资格。根据法律规定,保证担保人必须是符合法律规定、具有代为清偿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企业在进行担保时,应仔细审查保证人的主体资格,确保其具备担保资格。
2. 严格审查被担保企业的资信状况,降低信用风险。企业在提供担保前,应对被担保企业的信用品质进行评估,了解其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可以通过了解被担保企业的付款记录、资产负债率等指标来评估其偿债能力。
3. 加大对保证担保的管理力度。企业应严格控制下属企业及分支机构或控股、参股企业对外提供担保,确保担保行为得到企业出资者的认可或授权。
4. 适当运用反担保,减少直接风险损失。企业在为债务人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使保证人在代为清偿债务后可以取得具体指向的抵押物、质押物和留置物等形式的实际求偿权。
5. 注意运用保证责任的免责条款。根据法律规定,在一些情况下,保证人可以免除保证责任,企业在进行保证担保时应特别注意保证责任免除的情况。
不安抗辩权的法律界定和立法渊源。文章介绍了不安抗辩权的概念及其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阐述了其在合同法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文章还探讨了不安抗辩权的立法背景和渊源,包括国内外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通过对不安抗辩权的法律界定和立法渊源的探讨,本文
房地产抵押登记的受理机关及相关规定。文章指出,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物权法》,房地产抵押必须签订书面合同并办理抵押登记。抵押权在登记时设立,未经登记,抵押权不生效。文章还列出了不得办理抵押登记的房产,并阐述了房地产抵押登记的三种情况。实践中,需
仲裁条款独立原则的理论基础,该原则基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文章介绍了仲裁条款与合同其他条款的不同之处,并指出国家对通过仲裁解决国际商事合同争议的政策对仲裁条款独立原则产生影响。文章还介绍了现代商事仲裁的国际规定以及我国仲裁实践对仲裁条款独立原则的承认
关于定金数额的法律规定和定金罚则的相关内容。定金数额原则上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司法解释规定了定金合同的实践性质,实际交付的定金数额多于或少于约定数额视为变更定金合同。定金罚则规定了给付定金方和收受定金方的不同责任。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