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有所减缓,给经济秩序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并且理智清醒地告诫人们要注意防范风险,保护自己的财产利益,人们也慢慢从盲从和轻信中走出来,看到投资市场上,央企和地方国企所发行的债券已经多达它们不能偿还的量级。投资中的风险无处不在,那么,国企欠债不还怎么办的问题也有必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了。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来告诉您相关的问题!
国有企业债务的主要表现
1. 债务规模过大
根据数据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一直维持在70%至80%的高水平。国有企业的债务规模庞大,一方面增加了财政补贴支出,减少了上缴财政的税利,从而带来了财政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大部分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依赖于银行贷款,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中有80%以上是给国有企业的,因此国有企业债务的不良负债变成了不良资产,进而带来了金融风险。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损失已超过1100亿元,最终由财政赤字来弥补,这导致了巨额财政赤字,最终转化为财政风险。由于国有企业债务规模过大且债务扩大的机制并未得到消除,不断扩大的国有企业债务规模成为财政风险的来源。
2. 国家对产业发展的支持
为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国家采取了产业扶持政策来支持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以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国家为某些基础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企业提供了大量财政资金支持,并为其提供了优惠政策和服务。例如,为了促进外资投资,国家实行了对三资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并直接进行国际借款,特别是从世界银行和政府间借款。此外,国家还进行了引进外资的财政担保,这种担保实际上相当于负债,从而增加了直接或间接的财政债务。
3. 对其他企业的非正常担保
尽管1985年颁布的《担保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无权对经济合同进行担保,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外国政府贷款和国内经济组织都高度信任财政担保,并主动要求进行财政担保,特别是地方政府要求财政违规进行担保。由于用款单位在市场调查、项目决策及可行性论证等方面都游离于财政监控之外,一旦被担保方不能如约履行还款义务,债权人就会通过法律程序冻结担保方的财政账户或要求财政部门划拨资金偿债,从而将大量违规担保风险转嫁给财政。
4. 企业债务重组中的财政支持过大
国家鼓励债务负担过重的国有企业通过企业兼并、企业改制等方式进行债务重组,并给予这些债务重组企业减免债务的优惠措施。然而,在债务重组过程中,一方面容易出现国有企业悬空和逃废债务的情况,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债务重组中也存在政策抵消的现象。目前,国家解决不良负债风险的重点在于银行,但并未减轻企业不良负债对银行的贷款风险,也没有解决银行的惜贷问题,特别是在债转股过程中。国家为此投资了400亿元组建了大型资产管理公司,但据统计,要求实施债转股的企业数量约为500家,负债总额达到2868亿元,其中长期负债为1882亿元。这些资产的经济实力较弱,缺乏发展的预期基础,还存在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担保,而且债转股中的三方都具有国有性质,交易是政府主导的关联交易,容易产生恶性债务循环链条。此外,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对于巨额债务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能否有效地盘活国有企业,还需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5. 亏损企业的财政挂账
目前,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亏损挂账的情况,其中粮食和棉花行业的亏损挂账额度较大。其他国有企业也面临严重的潜在亏损问题,即使是经营性亏损也不在政策补贴范围内,但由于体制的原因,同样构成了隐性赤字,从而导致财政缺口。
6. 企业直接融资的风险
国有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方式,如发行企业债券和签发商业票据等,筹集债务资金。尽管这些方式可以从社会公众获取资金,并具有硬约束性质,但由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存在非排他性和代理问题等,容易导致效益低下、经营不善,可能引发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再加上企业财务风险的放大作用,也会加剧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当企业无法偿还债务时,面临社会压力,财政将承担风险。
国企债务的风险谁来买单
自2016年以来,中国信用债市场发生了近250亿元的实质违约,超过去年的两倍。其中,近70%的违约来自央企和国企。目前,已经偿付的债券不足15%,其中只有两只债券是央企和国企的债券。央企和地方国企已成为信用债市场最大的风险区域。以往,地方国有企业发行的债券备受市场青睐,投资者普遍相信地方政府能够为企业提供支持,并协调好对企业的救助。然而,在去产能和经济下行等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兜底意愿已经很低,即使有意愿,也多半无力支持。目前,我国正进入企业债务到期兑付的高峰期,预计到2016年底,企业债务规模可能达到4.12万亿元。如果企业债违约规模大幅扩大,将使超过百家金融机构陷入企业债务风暴,多家银行面临无法收回债权的巨大风险。尽管债转股等措施可以通过降低国企的或有负债来减少杠杆率,但债转股无法解决资产回报率下降的问题。相反,它可能导致银行风险上升,政府面临的银行业相关或有负债风险也会进一步增加。高杠杆率风险终将爆发。已经违约的央企和国企都面临这个问题。中国钢铁企业的高杠杆风险众所周知,这些公司只能年年借新还旧,因为它们是大型国企,不能破产。当杠杆率非常高,现金流连利息都无法覆盖时,这些企业就会遇到巨大问题,目前许多国企都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向国企提供借新还旧的融资,银行心知肚明不仅抑制了民间投资,从业务层面考虑也没有动力继续续借。长此以往,受影响的将是一个地方一衣带水的经济全局。去杠杆和去产能发出预警:国有企业违约后续解决的难度比民企更大。自2015年以来,国务院总理多次提出要使“僵尸企业”退出市场,并表示不惜付出代价。国有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主要对象,它们低效地占用着经济资源,长期负债累累,市场需求不佳,经营效益差,随时可能面临恶意逃废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