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人员供养是指国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进行供养。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第十四条 国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供养。
第十五条 特困人员供养的内容包括:
(一)提供基本生活条件;
(二)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
(三)提供疾病治疗;
(四)办理丧葬事宜。
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确定、公布。
特困人员供养应当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相衔接。
其一,可以保障居民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生存权和发展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经济、社会转型期,总体上造成贫困的原因是社会因素大于个人因素,因而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社会救助是其不容推卸的责任。建立社会救助基金,则有助于避免陷入贫困的人在贫困中越陷越深,保障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
其二,建立社会救助基金,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追求效率和财富,强调优胜劣汰,它在本质上对强势群体有利,不能自发地保护弱者。而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成本代价可能由部分人所承担,因此,政府和社会有责任关注和保护他们。政府和社会通过建立社会救助基金,将部分国民收入再分配给贫困者,为市场机制的高效、平稳运行提供一个合理、公平的基础。
其三,有利于实现社会的稳定。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安排的目的是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寻求适度平衡。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通过对社会财富的二次、三次分配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救助的现代价值观念是在解决社会救助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基础上确立的,其核心是"困难群众有要求和接受社会救助的权利"。通过建立社会救助基金,解决困难群众面临的生存风险,则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的范围、定义、抚恤金的申请条件、停止享受抚恤金的情况以及资格核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的相关规定。规定详细说明了哪些亲属可以申请抚恤金,以及在不同情形下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具体发放标准和停止享受抚恤金待遇的情
子女赡养老人时,子女年收入是否应作为赡养限制条件的问题。指出赡养父母并不以子女的收入多少为限制条件,子女只要有扶养能力,需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时,引用了相关法律规定和追索赡养费所需的证据,强调了赡养义务的重要性和法
社区戒毒的法律规定,包括责令接受社区戒毒、社区戒毒的执行期限、社区戒毒工作小组的建立、管理和帮助措施、社区戒毒人员的义务、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处理、报告违规行为、变更社区戒毒执行地、解除社区戒毒以及社区戒毒终止等情况。
关于工伤人员的伤残津贴调整、工伤死亡人员的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以及伤病补助金的分类和计算公式等内容。对于致残一级至四级的工伤人员,其伤残津贴将进行调整增加,并规定了最低标准。对于符合特定情形的工伤死亡人员的供养亲属,可享受抚恤金待遇。同时,伤病补助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