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个人信息处理者侵犯个人信息权益并被个人起诉主张侵权责任时,应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即个人信息处理者承担举证责任。
2.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十九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处理个人信息时,若造成个人信息权益的损害且无法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应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等侵权责任。损害赔偿的数额应根据个人因此受到的损失或个人信息处理者因此获得的利益来确定;若个人因此受到的损失和个人信息处理者因此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赔偿数额。
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 提高隐私保护意识:个人应意识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在必须提供个人信息才能登录或完成操作的情况下,个人应限制提供的个人数据范围,并妥善保管口令、账号密码,并定期更改。此外,个人应谨慎选择允许匿名登录的网站。
网站运营商应采取以下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1. 增强用户信息访问权限:网站应设定合理的用户信息访问权限,限制非法访问。
2. 监测注册用户:对可能存在不法意图的注册用户进行监测,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3. 网站个人信息保护测评:网站应进行个人信息保护测评工作,拓展测评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完善的测评规范和体系,促进互联网业务的健康发展。
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 病毒制造和传播:根据《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病毒制造和传播是违法行为,但对于木马、黑客程序等尚未明确界定。
2. 打击新形式犯罪的难题:在打击新形式犯罪中,立案难、取证难、定罪难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解决。
口头辞退录音作为证据的问题。原先,未经对方同意私自录音取得的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但根据最新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录音证据只有采用侵犯他人隐私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才会被排除使用。合法的录音证据需要符合一定条件,并有其他证据佐证。此外,《劳动
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原始证据与派生证据(传来证据)的区分。原始证据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比派生证据更可靠。法律依据方面,我国三部诉讼法均规定了证据的分类,包括物证、书证等,这些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根据。
民事审判中证据真实性的举证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并承担证据真实性的举证责任。人民法院会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以确保审判的公正性和真实性。当事人应及时提供证据,如无法按时提供
党员的纪律处分种类以及证据的种类和确认标准。党员纪律处分分为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和开除党籍五种。证据种类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和勘验笔录等,法院将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确认,并依法做出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