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表意人必须将其意思表示表达出来,以便评价是否存在误解问题。其次,表意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必须是因为误解所造成的,即表意人的错误认识与其作出意思表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重大误解必须是对合同的内容发生了重大误解,并导致了合同的订立,从而使当事人能主张撤销合同。一般的误解并不都能使合同撤销,必须是对合同的主要内容发生误解才构成重大误解。
对订立合同的动机发生错误认识或对某些用语发生错误不应认为构成重大误解。只有对合同的主要条款发生认识上的错误才可能影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并可能使误解的一方的订约目的不能达到。
误解是由表意人自己的过失行为造成的,即由其不注意、不谨慎造成的。如果表意人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则不能按误解处理。例如,表意人明知对方卖的是假货而仍订立买卖合同,这就不能以重大误解对待。
误解会影响到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并可能对误解人造成较大损失。重大误解会给误解方造成一定的损失,法律允许其撤销或变更合同,以保护误解方的利益。误解是否给当事人实际上造成了较大损失不宜作为重大误解的必备条件。
只要误解已影响到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或影响到其订约目的的实现,或者一旦履行就会给误解人造成较大的损失,都可认为构成重大误解。损失的分担和赔偿问题应根据双方的过错程度等因素来确定。
当事人对合同的性质发生误解,将导致其承担完全不同的权利和义务,违背了订约时的目的,应作为重大误解。例如,将买卖误认为赠与或将赠与误认为买卖,将补偿贸易误认为涉外货物买卖,将借贷合同误认为借用合同等。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对对方当事人的错误也可构成重大误解。例如在承揽、委托、演出、约稿等合同中,当事人的身份对合同的订立与履行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对对方发生误解,则应构成重大误解。
如果标的物的质量直接涉及到当事人订约目的或重大的利益,则对质量发生误解可以构成重大误解。例如将复制品误认为真迹出售或购买,将钻石误认为普通石头出售。
对标的物品种、规格的误解,特别是对同类物品不同品种、规格的误解,也可构成重大误解。例如将茅台酒误认为二锅头购买。
对价款或者报酬的误解也可构成重大误解。例如将仅值100元的标的物误认为1000元的商品。
签订交通事故赔偿协议是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对自己民事权利的处理,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合同生效要件,通过协商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便受法律认可与保护。根据《民法典》规定,当事人签订的和解协议存在显失公平、重大误解、欺诈、胁迫等情形时,有权请求变更或撤销协议。此
可撤销合同,是指欠缺一定的生效要件的合同,其有效与否,取决于有撤销权的一方当事人是否行使撤销权的合同。它是一种相对无效的合同,但又不同于绝对无效的无效合同。 (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3)是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
合同具备法律规定的可撤销情形,包括欺诈,胁迫,显失公平,重大误解等;撤销权在法定的有效期限内,尚未消灭。(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撤销权是指债权人
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