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保险合同与保证合同在性质、主体、内容、责任性质、适用目的和运行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保证保险合同的主体是债权人和保证人,其中对保证人的资格,除了法律禁止作保证人的情况以外,担保法未予以过多的限制,仅是一般性的规定了应具有代偿能力。保证保险合同的主体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和保险人。其中,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同时就是买卖合同(或者贷款合同)的买方(或借款方)和卖方(或贷款方),保险一方必须是依据保险法取得经营保证保险业务的商业保险公司。
保证合同是典型的单务无偿合同,其内容由债权人的担保权利和保证人的保证义务构成。当主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要求保证人履行保证义务,保证人应当依约定履行所承担的保证义务。保证人除在一般保证中享有先诉抗辩权外,在保证合同中不享有任何权利。保证保险合同则是双务有偿合同,其内容主要是由投保人交纳保费的义务和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构成。
在保证合同中,保证人承担的是保证责任,保证人履行了保证责任标志着合同目的的实现。同时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只是一种补充责任,只有在主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情况下,保证人才根据债权人的要求承担责任,如债务人已履行债务,则保证责任消灭。在保证保险合同中,保险责任是保险人的主要责任,只要发生了合同约定的保险事由,保险人即应承担保险责任。这种责任因在合同有效期未发生保险事由而消灭。
保证合同适用的惟一目的是担保债权的实现,除此无任何存在价值。而保证保险合同作为一种保险手段,则是以降低违约风险和分散风险为目的。
保证合同以担保主债为目的,其内容体现的是依附被担保的主债,而不追求任何经济利益为目的。保证保险合同是一种财产保险合同,是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商品交换关系,保险人通过开展保险业务化解和分散商业风险,换取商业利润。
保险合同变更的相关法律规定。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可进行必要的变更,分为保险合同主体的变更和保险合同其他记载事项的变更。变更保险合同应当采用法定形式,经过法律程序实施,可采用批注或附贴批单、书面协议等方式进行。
保险合同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包括保险合同的双务性质、射幸性质、标准附合性质和要式性质等法律特征。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保险法律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具有经济交换和法律关系的双重属性。文章还对保险合同的形式和订立方式进行了介绍。
保险公司的定义、分类及其相关法规。保险公司是为公众提供风险保障的经济组织,分为人寿和财产两类。保险公司需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并遵守股权持有限制。保险条款和费率需报备并遵守规定,中国保监会有权颁布范本和规范业务行为。保险公司对同一险种应执行
担保物权与担保债权 1、区别:担保债权 是因担保产生的权利和义务;担保物权是指在借贷、买卖等民事活动中,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自己所有的财产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它随着债权的存在而存在,随着债权的转移而转移,并随着债权的消灭而消灭。保证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保证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