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角度来看,承办保证保险业务的保险人必须经过国家保险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批才能合法从事该业务。
保证保险主要针对一般财产保险中的不保险风险。
保证保险合同涉及到投保人、保险人和被保证人三方的身份,一旦成立,不可随意解除。
这种观点认为,保证保险合同具有保障买卖合同履行的功能,但并非担保方法。保证保险合同在目的、责任性质、保护方法和运作机制等方面与保证合同存在本质区别。
这种观点认为,保证保险合同是以保险为名义,实际上是一种保证合同。例如,当债务人向银行借款时,银行为了保障贷款安全,让保险公司介入并约定债务人向保险公司支付一定金额。当债务人未能履行还款义务时,保险公司先行履行后再向债务人追偿。这种观点得到了最高院的支持。
这种观点认为,保证保险合同既具备保险合同的特征,又具备保证合同的特征。投保人、银行和保险公司在保证保险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保证保险合同具有保险合同和保证合同的双重属性”这种观点并不可取。因为从法律效力上看,《担保法》和《保险法》都是民事单行法,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而从立法目的上看,《担保法》和《保险法》是针对不同法律行为的规范,不能同时适用于同一法律行为。因此,“保证保险合同是保证合同”这种观点更为合理,因为保证保险合同不符合《保险法》规定的三项法定制度。
一起机械厂与保险公司间的保险纠纷案。机械厂投保后,保险标的危险程度增加,保险公司要求增交保费未果。后机械厂仓库发生火灾,损失严重,保险公司却拒绝赔付。文章从保险标的危险程度增加的告知义务、保险合同的公平原则以及保险人未作任何意思表示的默认等方面进行了
特许经营的法律特征。特许经营是一种基于合同的商业活动,其中特许人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给被特许人使用,并要求被特许人在统一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特许人必须具备特定资格,并且特许权的授予是核心。统一经营模式、特许经营费用也是特许经营的重
共同保证的成立方式和特征。共同保证可以通过约定保证和法定保证产生,主要通过合同方式产生。对于是否多个保证合同构成共同保证,存在不同观点。德国法认为只有对同一债务的同一部分进行保证才构成共同保证,是狭义理解;而英国法认为基于同一或不同保证合同按份承担保
合同欺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指出其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一大公害,呈现出智能化、职业化等发展趋势。文章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和合同刑事欺诈的含义、特征以及两者的异同点,旨在提高公众对合同欺诈的认识,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的关注与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