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房地产 > 其它房产知识 > 房地产产权 > 借名购房后产权纠纷怎么办

借名购房后产权纠纷怎么办

时间:2022-04-08 浏览:2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17509
依据《民法典》的规定,借名买房后,出房屋产权纠纷的,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借名人可以向房屋登记机构申请更正登记或者异议登记,异议登记后,可以向法院起诉。关于借名购房后产权纠纷怎么办的问题,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详细解答。

一、借名购房后产权纠纷怎么办

1、借名买房后,出房屋产权纠纷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处理纠纷:

(1)协商解决。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和解协议,进而解决纠纷。

(2)借名人可以向房屋登记机构申请更正登记或者异议登记。

(3)诉讼解决。通过打官司解决,它指纠纷当事人一方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审理,作出判决或裁定,通过当事人对生效裁判的自觉履行或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而解决纠纷。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二十条 【更正登记与异议登记】

权利人、利害关系人认为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事项错误的,可以申请更正登记。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书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证据证明登记确有错误的,登记机构应当予以更正。

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异议登记。登记机构予以异议登记,申请人自异议登记之日起十五日内不提起诉讼的,异议登记失效。异议登记不当,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向申请人请求损害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

二、借名购房所产生的法律问题

借名购房使得房产登记的权利人并非真正的房屋所有权。根据物权变动的公示公信原则,为避免给交易相对人带来不可预见的损害,维护交易安全和稳定,物权的所属应当进行公示。动产以其占有为公示,不动产的公示方式即是登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可以看出,不动产物权必须经过登记始发生物权效力。一经公示,即产生公信力。

当事人基于对财产权属公示的信赖而为的交易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比如善意取得制度。而对于借名购房,出资人并不是登记的权利人,即使其事实上对该房屋占有、管理和使用,也不是法律上适格的处分人。登记权利人如果擅自处分该房屋,如设定抵押、出售等,如果相对方符合善意取得的要件,法律会偏重保障交易安全和善意相对人的利益,不会仅因其非事实权利人,无权处分而判定该物权变动无效。因此,借名购房如果发生纠纷,通常会陷入这样的境地:法律保护当事人之间合法的意思自治的合意,即双方借名购房的约定,但法律更保障交易安全,保障善意相对人基于物权公示公信力产生的信赖利益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科研用地的抵押权问题

    科研用地抵押权问题。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限制了科研用地的抵押,一般不得抵押。但存在例外情况,如科教用地中的非公益设施财产可以设定抵押权。科研用地的使用年限根据不同用途而定,最高年限可为。摘要关注点在法律法规的限制与例外上,并结合了科研用地的定义和使用

  • 国有划拔宅基地的买卖问题

    国有划拔宅基地的买卖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宅基地属于农村集体土地,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原则上不能买卖和出让。但在符合规划和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例外处理。农村村民申请宅基地需符合一定条件,且需经政府审核批准。涉及占用农用地还需办理审批手

  • 使用年限

    商业配套和办公用地的使用年限缩水问题,指出相比于住宅用地,其使用年限严重缩水。文章还阐述了产权时间、土地所有权和房屋产权的区分,以及商住住宅存在的风险,如交易税费、按揭方式、日常生活成本、设计标准和落户问题等。同时,商住住宅也有保值性较好的优点。

  • 拆迁安置房买卖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

    拆迁安置房买卖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包括家庭成员内部分配异议、无产权拆迁安置房产权证办理问题、房价变动对交易的影响以及房屋被债权人查封的风险。购房者在签订协议前应充分了解相关法律风险并谨慎决策。

  • 农村宅基地的确权和使用权问题
  • 离婚房产去名字费用的相关法律问题
  • xx市国土资源局xx分局: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