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债务人或第三人有权处分的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建设用地使用权、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交通运输工具以及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均可以作为抵押财产。
然而,土地所有权、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社会公益设施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财产不得抵押。此外,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有争议的财产,以及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也不能作为抵押财产。
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价值的财产权利,可以作为抵押财产为债务履行提供担保。然而,农村非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公益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则不能作为抵押财产。这是因为农村非建设用地使用权主要包括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而公益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涉及到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公益设施。
在借贷、买卖等民事活动中,债权人为保障实现债权,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担保。根据《担保法》的规定,担保方式包括保证、抵押、质押、定金、留置等五种方式。其中,抵押被认为是最安全且不会增加债务人经济负担的方式,特别适合大额且偿还周期较长的债务担保。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诚信意识的缺乏,违约、毁约行为普遍存在。因此,作为债权人,普遍不愿意接受保证担保,即第三人的信誉担保。另一方面,定金和留置担保会影响债务人的资金和财产使用,因此不适合大额和偿还期限较长的债务担保。
因此,债权人往往选择抵押担保作为首选方式。抵押担保以不转移财产占有关系为特征,可以充分发挥物的效用,同时有效保护债权的安全。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抵押财产,符合担保法律规定,可以为债务履行提供担保。
地役权合同的生效条件,包括地役权人的权利、合同形式要求、地役权的设立和登记等。合同需以书面形式订立,包括当事人信息、供役地和需役地位置、利用目的和方法等条款。地役权自合同生效时设立,可申请登记对抗善意第三人。登记时需注意权属状况、期限约定、登记程序等
地役权的法律性质,包括其作为存在于他人不动产之上的用益物权的特点,以及其从属性和不可分性的特征。地役权的设立旨在让自己的不动产能够更好地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满足需役地的便利。此外,地役权不可与需役地分离转让,需役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消灭会导致地役权的
地役权的构成要件和法律特征。地役权的成立需满足需役地和供役地同时存在等要件,其目的是为了给利用自己的土地提供便利。地役权是对他人所有或使用的土地加以利用的用益物权,其权利主体可以是土地的所有权人或使用人。地役权具有从属性和不可分性,同时其设立旨在对自
地役权证书的颁发流程及相关规定。在土地及房地产法中,地役权登记应颁发他项权利证书。登记时需注意地役权的登记对抗主义原则、权属状况、期限、登记办理部门、跨辖区登记流程、地役权登记后的证明发放以及变更与注销登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