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生活、工业、农业用水,特别是高低地、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需水与排水,以及水利与水害关系。如果造成对方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共享水利设施,费用应当共同承担。
2. 关于防止危险和危害。例如,环境污染、存放和使用易爆、易燃物品、近房施工、危险建筑等情况。相邻双方应当避免由于自己方面的原因对邻方造成危险和危害,并有权要求对方排除来自对方的危险和危害。一旦造成损失,责任者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3. 关于邻地的通行和使用。包括穿越邻地至公共通道的通行权,通过邻地设置管道和线路,以及因建筑施工而使用邻地等情况。如果因此造成邻方损失,也应当进行赔偿。在相邻关系的举证中,通常由实施方承担举证责任,被实施方的举证可能更为困难,类似于环境案件的情况。
1. 相邻土地的使用关系。
2. 相邻防险和排污关系。
3. 相邻用水、流水、截水、排水关系。
4. 相邻管线的安设关系。
5. 相邻光照、通风、音响、震动关系。
6. 相邻竹木的归属关系。
7. 相邻安全关系。
相邻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定义,主要依据《民法通则》和《物权法》的规定进行解读。阐述了相邻关系中涉及的各个方面,如用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以及相关的举证责任和常见的相邻关系类型。在解决相邻关系问题时,应遵循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
相邻权协议的法律效力,以及其特征和相邻权与地役权的区别。相邻权涉及相邻不动产的权利和义务,法律效力的基础在于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和符合法律的规定。相邻权具有特定的特征,如主体是相邻不动产的所有人或占有人,客体是提供的便利等。处理相邻关系应遵循团结互助
相邻权和地役权的区别。相邻权并非独立物权类型,是不动产所有权或用益物权的扩展,不需单独公示,具有法定性和对抗性。而地役权是独立的用益物权,需独立公示和当事人协议,可约定有偿或无偿及存续期间。两者在对不动产物权的限制程度方面也存在差异。
城市化发展对建筑物通风、采光和日照权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建筑物间距缩小、高层建筑增多,导致采光和日照问题日益严重。我国法律对此只有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标准,导致案件审理困难。因此,需要加强事前预防、加大对违规开发商的制裁力度,并增加规划审批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