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规定,如果为了谋取不正当商业利益,给予外国公职人员或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财物,并且数额较大,将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如果贿赂数额巨大,将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法律依据:《刑法》第一百六十四条 对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的规定。
如果单位犯了上述两种罪行,将会被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进行处罚。
如果行贿人在被追诉前自动交代了行贿行为,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在判断外国公职人员身份时,不应受到传统职务犯罪司法实践中对中国国家工作人员形式要件的约束,而应重点从相关雇员所属的公共机构以及其具体实施的职能是否具有公务属性的实质角度进行司法判断。
立法、行政、司法机构属于公共机构,只要其隶属人员的行为属于行使公共职能,就应被认定为外国公职人员。但在公营企业中,外国公职人员的认定更为复杂。
(1) 公营企业定性问题:在各国的公司治理实践中,国家资本出资设立的企业包括国有资本全资拥有、控股、参股、不直接持股但实际控制等多种形式,对于何种国家资本出资企业的形式属于公营企业,各国的司法实践存在争议。
(2) 公共职能辨识问题:企业本质上是市场中的平等经营主体,对于何种经营行为能够认定为公共职能属性,同样存在争议。因此,在公营企业中,对外国公职人员的认定应采取限制性解释,即公营企业指的是外国国家资本全资拥有的企业,其中的外国公职人员应限定为履行公营企业管理职能的雇员。
不同数额的贪污或受贿行为的量刑标准。根据贪污或受贿数额的大小,文章详细阐述了不同数额下的刑罚规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罚金和没收财产等处罚方式。同时,文章还列出了认定“其他较重情节”、“其他严重情节”和“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具体情形,以便对贪污或受贿
公务员受贿行为的法律后果。公务员受贿能否保住工作取决于是否受到刑事处罚,若受到刑罚则会被开除。根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违反廉政纪律的公务员将被给予不同程度的处分,情节严重者将被开除。
举报受贿时是否需要提供证据的问题。举报人需提供相关证据,如书面文件、录音、视频、照片等,以确保举报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若无法提供证据,受案机关可能不立案。同时,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在受理案件时也会审查案卷材料的内容,确保案件符合法律要求。
单位行贿行为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其法律处罚、刑罚适用问题、立案标准以及认定问题。单位行贿指单位以集体名义实施行贿行为,获得的不正当利益归单位所有。对单位行贿的处罚包括判处罚金和对直接责任人员判处个人行贿罪的刑罚。在认定单位行贿罪时,需要注意区分被动行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