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罚本身不是目的,如果采用较轻的处罚能够达到目的,那么选择较重的处罚将会增加处罚成本。
适当地使用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罚,更容易使违法行为人改过自新。
违法行为客观上有情节轻重之分,有危害大小之别。如果处罚不分轻重,不管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将不符合过罚相适应的原则,也不规范。
根据情节、后果轻重来处罚,更能够发挥行政处罚催人向善的导向作用,也更能够体现行政处罚的法规制定初衷。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当事人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指违法当事人对实施违法行为主动采取补救措施,从主观积极的角度来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的危害后果。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的危害后果不仅减轻了已造成的社会危害性,还表明行为人已经认识到错误并做出了改正。
指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实施违法行为是由于某种原因受到一定程度的威逼或者强制。这些人在主观上并不完全愿意实施违法行为,在违法行为实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较小。受他人胁迫实施违法行为,并非行为人主动的意思表示,而是一种被动行为,客观上处于意志相对不自由状态。
指当事人以实际行动对违法行为进行补救,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包括检举揭发违法行为、向行政机关主动提供材料和线索、积极协助行政机关的工作等,使行政机关的查处工作进展顺利,取得明显效果。立功可以赎过,目的在于激励违法行为人检举揭发违法行为。
由于上述情形无法概括所有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情况,因此法律为某些特殊情形留有余地。在实际应用中,对此项规定的理解和适用可能存在偏差和错误。
总之,行政处罚可以从轻或者减轻的情形包括: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点击下方按钮咨询,或者到手心律师网咨询专业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病危是否能免除行政处罚的问题。虽然病危状况本身不能免除处罚,但在特定情况下,如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未被发现的犯罪行为以及特定情节和表现等,可以考虑是否免予行政处罚。
失信被执行人的孩子是否可以参军的问题。根据征兵政治审查规定,失信被执行人的孩子如果满足政治条件,包括热爱党、祖国、军队等,并且没有涉及其他不符合征集服现役的情形,那么他们仍然可以参军。父母的失信情况不会对孩子的参军资格产生影响。
书证的定义和收集注意事项,以及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和鉴定结论等行政处罚中的证据形式。书证是以文字、符号、图案等表达思想内容的书面材料,用于证明案件事实。收集书证时需注意提供原件,并注明出处和加盖印章。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等也有各自
行政处罚的设定和措施。政府可在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制定规章设定行政处罚,措施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财物等。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同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等可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