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犯罪的客体要件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当然的公共财物包括国有财产、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以及用于扶贫和其他公益事业的社会捐助或者专项基金的财产。
国有财产指的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所拥有的财产。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指的是集体经营组织所拥有的所有权属于该组织全体成员共同所有的财产。
扶贫和其他公益事业的社会捐助或者专项基金的财产指通过捐助或专项基金手段募集的用于扶贫或其他公益事业的慈善性质的款物。
拟定的公共财物指的是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或运输中的私人财产。
私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生活资料;依法归个人、家庭所有的生产资料;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的合法财产;依法归个人所有的股份、股票、债券和其他财产。
虽然拟定的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实际上属于公民个人,但由于它们处于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或运输中,对其应以公共财产论。
刑事案件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犯罪主体指的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个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的,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犯罪的主观方面指的是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例如,犯盗窃罪的犯罪人希望将他人财物窃为己有;犯故意伤害罪的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体受到损伤的结果。有的犯罪是过失性质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在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该单位对犯罪行为负有责任的人员也同样具有主观心理状态。
犯罪的客观方面指的是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例如,犯诈骗罪的犯罪人具有虚构事实、欺骗他人的行为,贩毒罪具有贩卖毒品的行为,等等。
犯罪客体指的是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是不同的,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直接针对的对象,如杀人罪、伤害罪,犯罪对象是具体的被害人,而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这种社会关系。
刑事案件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以及犯罪客体。分析犯罪客体的意义在于确定某些犯罪行为是否侵犯了法律上保护的社会关系。经济犯罪的客体要件主要包括以上所述两种情况。
经济犯罪中财产刑的执行问题,重点阐述了没收财产的限制和法院执行时的注意事项。没收财产仅限于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与案件无关的财产不得被没收,且法院执行时需保留被扶养人和犯罪分子的基本生活需求,债务偿还优先。在判处没收财产时,不得涉及犯罪分子配偶的合法
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发布的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补充规定。该规定针对证券、期货犯罪制定了详细追诉标准,包括违规披露、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等行为的具体追诉情形。这是司法机关首次专门制定此类标准,有助于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的衔接,打击证券、期货违法犯
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规定。该规定适用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工作。备案原则包括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备案程序要求制定机关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备案,并需要提交备案报告、正式文本和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及处理方式。法律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且用于个人营利活动构成挪用公款罪,需追缴违法所得。根据不同情况,如挪用时间、是否归还、是否用于营利或非法活动等,对挪用公款罪进行具体认定和处理。追缴违法所得是重要补充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