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地使用权是可以抵押的,但该土地上的建筑物不属于抵押财产。然而,在处分抵押权时,建筑物需要一并处分。
根据法律规定,有偿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和继承。划拨土地使用权在补办出让手续、补缴或抵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之后,才可以转让、出租、抵押。债务人或第三方有权处分的以下财产可以作为抵押:
因此,债务人或第三方有权处分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用来抵押。
如果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或赠与,附着于该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也会一并处分。
对于新增的建筑物,由于其不在抵押合同约定的抵押财产范围内,因此不属于抵押财产。然而,为了实现抵押权,如果需要处分抵押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般情况下,只有将建筑物与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处分,才能实现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实际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就是为什么在实践中要遵循“房随地走”的原则。
因此,在实现抵押权时,虽然新增的建筑物不属于抵押财产,但仍可以将其与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处分。然而,处分后,由于新增的建筑物不属于抵押财产,抵押权人没有优先受偿的权利,只能作为普通债权人行使权利。
建设用地使用权有两种取得方式,分别是划拨和出让。
划拨是指土地使用人按照一定程序提出申请,经主管机关批准即可取得土地使用权,而无需向土地所有人支付租金及其他费用。
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人身份,在一定期限内将建设用地使用权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金。与划拨相比,出让具有交易性、有偿性和期限性的特点。出让的形式主要有协议、招标、拍卖和挂牌。
根据我国土地使用的法律法规规定,公民和组织可以通过划拨、转让等方式取得相应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旦取得权利,权利人就可以自由处分自己的权利,例如转让等。
担保物权的相关内容。担保物权旨在确保债权的实现,具有优先性,其设立旨在保证债务的履行。担保物权具有特定的特征,包括以确保债务履行为目的、设定在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财产上、以担保物的价值为内容以及具有从属性和不可分性。文章还提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满后的续期问题。根据《物权法》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满后将自动续期,而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需要按照法律规定办理。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的归属按约定执行,无约定则按法律和行政法规处理。国有土地证对物权完整性至关重要,缺失会影响
土地收益权的质押问题。首先定义了质押并指出其适用范围。接着分析了土地收益权不适合质押的理论原因,包括土地处分收益权和土地经营使用收益权都不适合质押。此外,现有法律规定上土地收益权也不能质押。最后,简要介绍了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特点。
建筑物抵押与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的法律要求。根据房地产管理法、担保法和物权法的规定,建筑物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抵押需同时办理登记手续,包括房屋抵押登记和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仅办理其中一项抵押登记,则视为同时办理了另一项的抵押权。文中通过案例解释了“地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