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标准不一。一般按照下列项目和标准计算:
1、医疗费赔偿金额=已发生医疗费用(诊疗费 医药费 挂号费 住院费 其他,不含原发病医疗费用) 后续医疗费用。
2、误工费赔偿金额=误工时间乘以收入标准,误工时间为评定伤残日前的误工期。
3、住院伙食补助费=住院时间乘以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
4、陪护费赔偿金额=陪护天数乘以陪护人数乘以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平均工资。
5、伤残生活补助费=伤残指数乘以医疗事故发生地的居民平均生活费乘以赔偿期限,按照医疗事故等级与伤残等级相对应,三级丁等医疗事故为九级伤残,赔偿指数为20%。赔偿年限不超过30年,60岁以上不超过15年,70岁以上不超过5年。平均生活费是指人均消费性支出。
6、残疾用具赔偿金额=普及型器具费用(要有伤残评定书或县级医院证明以及更换周期和期限的证明)。
7、被抚养人生活费赔偿标准=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乘以抚养年限(有多个抚养人的分别计算后累加)。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司法实践中指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标准,被抚养人生活费标准指户籍所在地或居所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8、交通费=实际必须的交通费用单据数额之和。
9、住宿费=住宿天数乘以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标准。
10、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金额=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平均生活费乘以年限(死亡最多不超过6年,残疾最多不超过3年)。
按照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具体分级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发生医疗事故以后需要进行鉴定,然后再根据鉴定的结果确定需要赔偿的金额,一般医疗事故根据患者受到的损害程度分为4个等级,最严重的是一级医疗事故,那么相对应的赔偿金额也是最多的,同时还需要判断医疗事故双方的责任大小。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条例》与《民法通则》在处理医疗纠纷中的关系。其中,《条例》主要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规定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程序、赔偿范围和标准等。而法院处理医疗纠纷案件时,主要依据的是《民法通则》,它涵盖医疗损害赔偿,遵循有损害即有赔偿的原则。此外,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中的两个重要技巧。一是及时复印封存资料,患者在发生医疗纠纷后应及时复印封存病历等资料,以确保其真实性,避免院方篡改病历的嫌疑,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二是谨慎申请医疗事故鉴定,医疗机构应承担证明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
医疗纠纷赔偿不满意的处理方式,包括和解、调解和诉讼三个途径。和解需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协商,注意遵循法律法规;调解可请求卫生行政部门介入,调解结果需双方自愿接受;诉讼前可鉴定医疗事故或医疗过错,举证责任和案由选择有规定,已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仍可提起诉讼。
法院在医疗事故鉴定中的权力范围。根据法律规定,法院没有权力强制要求医患双方或单方进行医疗事故鉴定,选择权在当事人手中。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如经过鉴定确认为医疗事故且原告仍坚持医疗人身损害赔偿之诉时,法院才会依职权确定正确的法律关系。法律强调当事人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