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事故赔偿中,交通费用是按照患者实际必需的交通费用进行计算,并凭据进行支付。
交通费用包括必须转院治疗所必需的合理交通费用等,其具体金额一般根据患者的病情、伤型情况以及当地交通条件综合考虑而定。然而,患者出于故意耗费而支付的不必要的各种交通费用,不应被列入赔偿范围。
对于发生医疗事故的情况,应当进行医疗过错鉴定,以确定具体的赔偿数额。在确定赔偿数额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如果某个事件不符合医疗事故的定义,则医疗机构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0条的规定,医疗事故赔偿的项目共有11项,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陪护费、残疾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交通费、住宿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该条例还明确规定了上述赔偿项目的计算标准和办法。这些赔偿项目和标准基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19条的规定保持一致,将原医疗事故的一次性补偿制度正式确立为民事损害赔偿制度。
然而,在具体的医疗事故处理过程中,如何确定赔偿项目和正确计算赔偿数额,由于目前尚未出台相关解释,导致医患双方甚至卫生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理解上存在分歧。本文根据条例的起草背景和立法原意,结合《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对医疗事故中如何确定赔偿项目和计算赔偿数额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条例》与《民法通则》在处理医疗纠纷中的关系。其中,《条例》主要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规定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程序、赔偿范围和标准等。而法院处理医疗纠纷案件时,主要依据的是《民法通则》,它涵盖医疗损害赔偿,遵循有损害即有赔偿的原则。此外,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中的两个重要技巧。一是及时复印封存资料,患者在发生医疗纠纷后应及时复印封存病历等资料,以确保其真实性,避免院方篡改病历的嫌疑,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二是谨慎申请医疗事故鉴定,医疗机构应承担证明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
医疗纠纷赔偿不满意的处理方式,包括和解、调解和诉讼三个途径。和解需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协商,注意遵循法律法规;调解可请求卫生行政部门介入,调解结果需双方自愿接受;诉讼前可鉴定医疗事故或医疗过错,举证责任和案由选择有规定,已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仍可提起诉讼。
法院在医疗事故鉴定中的权力范围。根据法律规定,法院没有权力强制要求医患双方或单方进行医疗事故鉴定,选择权在当事人手中。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如经过鉴定确认为医疗事故且原告仍坚持医疗人身损害赔偿之诉时,法院才会依职权确定正确的法律关系。法律强调当事人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