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是指民事纠纷的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妥协与让步达成协议,自行解决争议的一种方式。和解不仅从形式上消除了当事人之间的对抗,还从心理上消除了对抗。
和解可以在民事纠纷的任何阶段进行,无论是否已经进入诉讼或仲裁程序,只要终审裁判未生效或者仲裁裁决未作出,当事人均可自行和解。和解也可与仲裁、诉讼程序相结合: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已提请仲裁的,可以请求仲裁庭根据和解协议作出裁决书或调解书;已提起诉讼的,可以请求法庭在和解协议基础上制作调解书,或者由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由法院记录在卷。
调解是指双方当事人以外的第三方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或合同约定以及社会公德的依据,对纠纷双方进行疏导、劝说,促使他们相互谅解,进行协商,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
我国的调解主要方式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行业调解以及专业机构调解。
仲裁是指当事人根据在纠纷发生前或纠纷发生后达成的协议,自愿将纠纷提交第三方(仲裁机构)作出裁决,纠纷各方都有义务执行该裁决的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
根据《仲裁法》的规定,该法的调整范围仅限于民商事仲裁,即“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纠纷”;劳动争议仲裁等不受《仲裁法》的调整,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等不能仲裁。
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通过审理、裁判、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诉讼参与人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等。
行政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主要有两种,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行政复议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作为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请求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审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该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法律制度。
行政诉讼的主要特征是:
(1) 行政诉讼是法院解决行政机关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发生的争议;
(2) 行政诉讼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供法律救济的同时,具有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功能。
行政诉讼中,被告与原告的身份是固定的。被告只能是行政机关,而原告则是作为行政行为相对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双方之间无法互换诉讼身份。
当政府需要征收特定公民的土地使用权,例如用于修建公路等目的时,必须确保任何人的权益不受侵犯。为了避免侵权纠纷的发生,征收工作必须按照既定的法定程序进行。
在进行土地征收之前,必须制定征地补偿方案,确保被征收方得到合理的补偿。一旦征收工作完成,必须及时下发相应的经济补偿金,以保障被征收方的权益。
《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中的档案销毁和涂改、伪造等行为的处理。规定明确,擅自销毁档案的行为将受到记过、记大过、降级或开除等处分;涂改、伪造档案的行为也将受到相应处分。目的是维护档案管理的秩序和确保档案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防范和控制施工合同风险的具体措施。施工企业应建立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和机构,采用统一的合同文本并严格评审,建立印章使用制度并加强履约管理。企业还应提高防范能力,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以保护自身权益。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失误和市场风险,降低合同纠纷和经济损失。
私人自建房屋施工中雇员受害赔偿纠纷的问题。由于许多私人自建房屋的施工方不具备相应资质,导致工人在施工过程中遭受损害,房主与施工方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作者认为要求施工方具备相应资质不符合国情,呼吁有关机关进行大规模调研,制定兼顾国情的法律规定。
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的产生方式,包括村民、居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的推选产生。文章还介绍了民事调解书的组成要素,包括标题、诉讼参与人身份、案由、事实、理由、协议内容、文书效力、署名和印章等。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为三年,可以连选连